01.
那一天晚上,班主任W老師在群里和家長就孩子近期情況進行了分析,特別鼓勵了孩子們在動手操作、語言表達、思維發展等方面取得的小成果,家長們鼓勵的、點贊的比比皆是,十分活躍。
末了還說馬上要升小學了,現在要做好幼小銜接,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們也互相討論的很熱烈,一直認為要注重家園配合,做好幼小銜接,為孩子升入小學打好基礎。
這時G媽媽回復到:現在孩子們的作業貌似都挺多的,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吃完飯就開始寫,中間沒有玩,都能寫到晚上十點十一點。
H媽媽發了一個吃驚的表情。
緊接著W老師回復到:我是從小學過來的,這種情況大家都要互相溝通,有時候是作業多,但也有一種可能,有些孩子是邊玩邊寫,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不濃,看著在那寫作業,實際上是玩兒或胡思亂想,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習慣。孩子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了,就會主動去學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注意力集中,對知識能吃透,掌握比較好,這樣孩子做作業就會比較快,寫作業對他來說就不是一件難事,很多孩子寫作業有可能是上課沒有認真聽,下課做不上??傊?,大家不要發愁,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努力,做好幼小銜接,幫助孩子們順利進小學,一起加油 !
好幾位家長就發出加油、努力的圖案!
02.
次日班主任W老師在家長群里發了一篇今日頭條的文章《養育孩子就是一場父母的自我修行?真相值得每位家長深思》。之后又發了一段留言:"規矩到底是束縛了人的個性,還是成全了人的發展,這個問題也許并不是問題,因為我們早就有'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共識。但在現實中,我們確實還是有不少人糾纏在這些問題中。而很多孩子學習基礎差就跟這種規矩感差有關,過少的規矩無法讓他們實現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成長,最后導致他們成為社會上的也是他們自己人生的失敗者。"我們提倡'以人為本',不是無原則地包容,不是只要表揚、不要批評,不是只講人情、不要原則。'以人為本'離不開'規矩'這一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在學校負重前行、謀求崛起的過程中,更應該加強'規矩',讓孩子擔起該擔的擔子,才能使'以人為本'具有足夠的支撐和依托。態,古文字為"態",乃"心上之能"。態,就是事物展現出來的由心智決定的能量場,其隨心智的變化而變化,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變化無常,能量強大。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有什么樣的狀態,就有什么樣的能量場,有什么樣的能量場就能成就什么樣的大學夢。
W老師發這一段留言,就是對文章大意的縮解,其中心意義就是告訴家長從小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讓孩子懂得規矩才能成就美好。并以“很多孩子學習基礎差就跟這種規矩感差有關,過少的規矩無法讓他們實現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成長,最后導致他們成為社會上的也是他們自己人生的失敗者”陳述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觀點。
這時G家長媽媽回復老師到:可能孩子做作業晚跟注意力不集中也有關系,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一點就是現在孩子的作業的確很多,四五年級的孩子有時候寫到12點了還寫不完,甚至有的老師把布置作業的任務交給了課代表。
另一位家長媽媽回復G家長媽媽到:也沒有你說的那么嚴重,只要家長和老師相互配合,在一二年級把基礎打好到后面孩子學起來也不會太吃力,作業做起來也會很快的!
于是G家長媽媽又重復發出這一段:?現在孩子們的作業貌似都挺多的,一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吃完飯就開始寫,中間沒有玩,都能寫到晚上十點十一點。
我看著她重復發了三次的回復語,不知這位家長要討論什么問題?是她家有小學生而親身經歷,還是道聽途說?但肯定的一點是要反映學校給孩子布置的作業太多,是不是要表達即使孩子學習習慣好,也做不完老師布置的作業的觀點?
但不論怎樣,這跟班主任W老師說的做好幼小銜接是兩種意思。
這時,一位男家長L爸爸回復到:G媽媽不要危言聳聽,杞人憂天,更不要隨意聽信他人謠言草率的詆毀老師。我作為一名常年帶初三的老師,平均每天批閱130多本作業,甚至有時更多,從來不會讓任何課代表去批閱,我身邊的老師都是如此……還有孩子進入初一多次考全年級前50,到了初二退步到全年級500名的,不止一個兩個,把家庭教育時刻緊跟孩子學習的步伐放在第一位,這才是當務之急。
不難看出,這位爸爸是一位初中帶初三畢業班的老師,據了解還是一位非常優秀且很年輕的初三年級化學老師。
在兒子所在的班級特別支持老師的工作,但凡幼兒園舉辦活動,盡管其妻在幼兒園工作,他也要親自來參加,目的就是更好的陪孩子成長。兒子當然很有男子漢樣,上幼兒園自己跑路,喜歡畫畫,喜歡刨根問底,還有一副好嗓音更是惹人愛。
看看W老師發的文章,細細品味,做家長的真的需要靜靜思考,教育孩子真是家長的一場自我修行。
可現實卻不是這樣,許多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總認為孩子到學校上學,學好學壞都是老師的事。
回家讓檢查一下孩子的作業,又說老師干嘛去了,為啥老師不檢查?本身檢查孩子的作業,就是要家長在家重視孩子的學習。這一點,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長就做的挺好??赏褪遣蛔⒅丶彝ソ逃募议L意識不到這些,認為學習是孩子、老師的事,與自己無關。
甚至有些家長惡習長存,每天飲酒、打麻將,更有甚者賭博。試想一下,孩子每天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面對這么多干擾,能靜下心來學習嗎?
所以有老師苦不堪言到“為什么現在的教育5+2=0?”五天在校有規律的生活,兩天周末在家過的全部成零。
的確是這樣,周末家長總是要放松——睡懶覺、熬夜追劇、與朋友聚會、海吃海喝等等,孩子參與其中也是放松一切。忘了按時睡午覺,忘了吃完飯晚漱口,忘了玩過玩具要整理……于是周一起不了床,生病感冒更是常事。試想這樣的孩子,將來有好的學習習慣嗎?
答案不攻自破!
這一切現象背后的原因:家長的習慣決定了孩子的習慣,家庭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習慣養成!
然而,現在大多數家長,尤其是年輕家長意識不到這些,認為把孩子送到學?;蛴變簣@一切萬事大吉,孩子學得好學不好,那是老師的事。縱然老師在課堂費多大勁,孩子回家便成了原樣,做作業磨蹭、邊做邊玩,對學習不感興趣等等,從小就成了問題孩子。
結果又有人抨擊教育,說什么課業負擔、說什么孩子太累,本該玩的時候讓作業壓的喘不了氣云云,甚至還公然指責教育體制如何長短……
在信息發達的今天,人才是重要基礎。試想一個人連學習都不愛的人,能有多大出路呢?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警惕社會上一些詆毀教育的歪風邪氣,有的破壞者專拿個別現象說整體。如果看了《哈佛凌晨四點》這本書,就會知道被譽為全球最好的教育——美國學生是怎么學習的,學業負擔又有多重?看看日本孩子的挫折教育,從出生就開始培養,每天早晨到幼兒園先是冷水浴,既鍛煉健康體魄又提升挫折能力和堅強意志。再看看俄羅斯的幼稚園,更是把國運與教育緊密結合。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柯連卡說: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進行教育。你們是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著。你們怎樣穿戴,怎么同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怎樣歡樂或發愁,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一切對兒童都有著重要意義。
這句名言道出了家長的行為習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無可比擬。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注重自己的做事習慣。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做事習慣,為孩子做好“鏡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各種問題請先找主觀原因,不要只盯著客觀現象不放。孰不知自己養的孩子自己最清楚,唯有家長不斷學習,不斷反省,以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事習慣無聲的影響孩子,才能培養孩子更優秀的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