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會都在逼婚,就是因為孩子是給全社會生的。
孩子不是單純為家庭生的。
人口是社會運轉的基礎。
勞動力數量與比例是國家的基本。
中國人的觀念一直沒有轉變過來,也就是大多數中國人首先認為自己要有一個孩子養老,要給父母生個孫子,要傳宗接代。
很多歐洲小國。人口已經連年負增長了。比如德國,瑞典,意大利。
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中,普通民眾認為養老是國家的事,生孩子帶來得只有麻煩,所以大家不愿意生,所以才有了丁克家庭。
但是國家不會這么認為,人口負增長帶來的是未來勞動力的缺失,競爭力的下降。所以會相應的出臺人口政策,比如生育獎勵,寬松的移民政策。
比如法國,雖然人口數量沒有減少,但是自然增長率是負的,移民政策導致了法國滿大街都是黑人。
亞洲的兩個國家比較特殊,俄羅斯人口負增長不是出生率問題,而是死亡率問題。(我只是按地區來說,區別于西方國家,把俄羅斯算作亞洲地區)
日本更奇葩,作為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老齡化嚴重,社會不堪重負,必須使工作年限增長,據說日本的退休年齡最長可推遲到70歲。
日本是一個工作到死的國家。直接導致了年輕人沒有生育的欲望。宅文化盛行,進入了無欲社會。
我個人認為,中國的情況和日本有些類似,甚至中國的社會形態發展都和日本類似,只是沒有那么嚴重。
人口爆發式增長后的施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人口減少是必然的。
而沒人想到的是,社會經濟發展太快,貧富差距加大,年輕人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
老齡化嚴重,年輕人拿著三千的底薪,干著望不到頭的工作,在知乎看人年入百萬。
眾多年輕人沒有生育欲望。
社會轉型又沒有完成,我國依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居多,勞動力嚴重不足。
現在國家站在的一個兩難的路口,兩個選擇。
1,不改變,勞動力減少,等待產業結構緩慢升級,未來國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整體經濟將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緩慢增長,甚至倒退。國家是否有能力承擔短期競爭力不足的后果。
2,改變,想提高生育率,就得提高生育待遇,將花費大量的資金用于人口建設,是否會得不償失。
前段時間放開二胎政策,我認為就是試一試風向,大家都愿意生最好,這樣馬兒又能跑,又不吃草。
結果大家看到了,這樣的事不可能。
所以接下來的生育政策其實決定了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經濟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