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寒假讀書小記之《燦爛千陽》

讀書使人進步,這個老梗從小就一直聽。記得我在上學期間每周還是能抽出一些時間讀書的,但是工作以后,卻很少能靜下心來,坐在那里看上一小時的書,每次開學的時候,總是做語言上的巨人,但是最終還是行動上的矮子。有時候也很慚愧這樣的心態怎么能去教自己的學生?

這個寒假從長沙回來以后,很羨慕老陸在第一年支教的忙亂中,還能抽出時間每周讀書,經常霸占著我的微信讀書榜前幾名,真的是內心深處有片書海。恰好伙伴們組織了一個寒假讀書打卡群,正好適合我這種被監督型性格。于是乎,進群開始了寒假打卡之路......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明月, 也數不清她的墻壁之后那一千個燦爛太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燦爛千陽》

我選擇的第一本書是胡賽尼的《燦爛千陽》。他的《追風箏的人》幾乎是人盡皆知。他的這兩部作品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故事的發生地是在阿富汗的貧窮地區。一開始讀的時候,很費神,因為書中出現的查爾西國王統治、前蘇聯入侵、塔利班統治等等歷史背景,我個人是不太了解的,而且阿富汗早已在無數新聞里幻化成一個有關恐怖主義和戰爭的符號。但是隨著深入的讀進去,我發現這并不是一本簡單的阿富汗歷史書。書中出現的兩個女主人公瑪麗雅姆和萊拉嫁給了同一個人,被時代裹挾著,不得已卻又無可奈何地掙扎著。那是個可以說是封建的社會,女性的角色只是附屬品。

瑪麗雅姆作為一個私生子,和自己的母親娜娜生活在一起。娜娜生存的理由就是她有個深深愛著的女兒,但是在生活的壓力和背景下,她的愛又是那么偏執,不讓女兒上學,怕她在學校被人嘲笑。但是女兒卻不理解她,總是在內心中提出相反的意見。娜娜的可悲之處在于,她只是不想讓女兒重復她一開始的悲劇,但是她卻忽略了她的強迫和壓抑其實對女兒是一種傷害。其實這是中國傳統教育中是很常見的問題,父輩總是想要把自己半生的經驗傳給下一輩們,但是孩子們往往不太理解,甚至產生矛盾。

瑪麗雅姆的父親周四看望她時,總是面帶微笑,而且抓住她的腋下,把她高高的舉在空中,這是多么“慈愛”的一個父親啊!和母親的尖酸刻薄不同,父親的做法讓瑪麗雅姆很舒服,于是生活給了她一個幻想,她幻想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場景。在15歲生日的時候,她向扎里勒提出去父親那里看電影,她的父親表現的很猶豫,母親很生氣并且阻止她,但是她仍舊堅持。她沒有想到的是她的生活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母親也永遠的離開了她,而且父親也形同陌路。

隨后她被父親當做一個物品送給了拉希德。拉希德讓她穿上布卡,認為這是女人應該穿的,她流產后,拉希德用石頭塞進她的嘴巴去蹂躪她,十九歲的她本應是快樂的年紀,但是卻已流產七次,而且還要每天小心翼翼的活著,因為還有拉希德的家暴在等著她......她的生活充滿了傷害。直到萊拉的出現,以及萊拉的女兒的出生,她的世界重新有了光亮。

萊拉在本書中是幸運的,她擁有童年,擁有愛情,更可貴的是她擁有知識。因為知識,她的希望不滅,無論世界多么陰暗,無論她多少次以為那個太陽其實是黑夜下的月亮,她總能睜大眼睛,找到希望之光。戰爭的無情,讓萊拉和戀人塔里克分開,而且毀了她的家,她失去了父母。無家可歸的萊拉面對拉希德的不懷好意,以及塔里克去世的消息,讓她在那一夜陷入了絕望,她也真正理解了她的母親為甚麼在聽到哥哥們去世的消息時,那樣的情緒失控,想起了母親當時如何癱倒在地上,如何尖叫,如何抓住自己的頭發。此時上帝又和她開了玩笑,她懷上了塔里克的孩子。于是她不得不答應拉希德的要求......

萊拉要嫁給拉希德是無意的,她只是想要保護她和塔里克的孩子。但是讓瑪麗雅姆覺得受到了羞辱,拉希德當著萊拉的面嘲諷她,說她是一個“哈拉米”,說她不如萊拉漂亮,這一切瑪麗雅姆都只能默默的忍受,這么多年來她已經被拉希德折磨的麻木了,但是她的心里恨萊拉,她覺得是萊拉毀掉了她的生活。兩個受盡傷害的女人開始了沒有硝煙的戰爭。直到萊拉女兒阿茲莎的誕生,重男輕女拉希德很不滿,也開始對萊拉態度不好,瑪麗雅姆有點幸災樂禍,覺得這就是報應,但是當小阿茲莎的小手拉著她時,她心中那份報復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生命帶來的那份慈悲和感動。再加上萊拉本就對她沒有惡意,尤其是有次萊拉還攔住準備抽打瑪麗雅姆的拉希德時,兩個女人在那一刻徹底和解了,萊拉與瑪麗雅姆,彼此成為了彼此的太陽。

直到那一刻起,瑪麗雅姆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她要用生命守護萊拉和阿茲莎,而在書的后面她為救萊拉,執起鐵鍬向拉希德頭頂拼命敲下去,她覺得這是她第一次決定自己生活的軌跡,而且她也真正的理解了自己的母親,想起娜娜為她作出的犧牲。她坦然接受了死刑,用自己的生命守護了萊拉。她在那一刻完成了屬于自己的救贖,活的蕩氣回腸。而且在死亡的最后一段時間里,她所遺憾的是不能再同親愛的萊拉一起喝午茶,看不到與她情同母女阿茲沙長大成人,這一生僅有的幾個幸福片段讓她得到滿足。她覺得自己終于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甚至是英雄。我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感到有些傷感,她一生可能是阿富汗普通婦女的一個最為典型的代表,無法想像這個民族遭受了怎樣的苦痛。

今天翻到頭條,發現阿富汗仍然遭受著恐怖襲擊。平靜生活中的我有些感慨一千個太陽的燦爛何時才能灑落到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希望胡賽尼這本書筆下的人物們內心的強大力量,能夠被更多的人看到!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