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記憶——大院

我們家曾經居住過的第三個大院,坐落在浙南的一個既偏僻又偏遠的山區小鎮里,記憶中的大院里,既有酸甜苦辣,也有悲歡離合。

一、大院里的房子和菜園

大院坐落在小鎮的東面。大院內有整整齊齊統一大的三排平房,從東往西依次排列著。第一排平房坐西朝東,第二三排平房則坐東朝西,每排有十二套房,每套房分前后兩間,面積僅有三十平米左右。前房屋有門有窗,后房屋僅有一扇窗。前房屋偏大即二十多平米,后房屋偏小即一十多平米。

三排平房的外墻,均是由長方形的青石塊砌成,房屋的房頂則是由深灰色的瓦片統一蓋頂。房屋內的墻壁,透過門框邊角脫落的痕跡窺探到,是用黃泥和稻草攪拌成粘性十足的黏泥糊的墻,墻的最外面一層,則是由白顏色的石灰刷成的。房屋內所有的木門木窗,均用天藍色的油漆上色。房屋內的地面,則是由淺褐色的黏泥細沙石壓制鋪就而成,既平整光潔美觀又可防潮防濕。

三排平房的四周均是菜園,菜園延伸出去的盡頭,便是有著一人高的鐵絲網圍欄,圍欄的前左右均有方便出入的大門口。在南面的菜園里,還有一座耀眼的小平房樣式的男女坐式公廁。公廁的糞水經化糞池發酵后,即變成可利用的氮肥,氮肥便是菜園施肥的主要來源。菜園有專門的人員在管理,每天都被管理人員管理的有條不紊,井然有序,被精耕細作著的每一寸土地,都閃耀著耀眼奪目的光彩。

但凡到過或經過菜園的人,無論是一年四季的任何時候,都可以看見那鮮艷奪目芳香四溢的新鮮瓜果蔬菜。每當這些成熟的瓜果蔬菜,經管理人員采摘下來放入竹編的大籮筐里后,便會被人及時肩挑著送到部隊食堂去,為部隊食堂改善伙食提供了足夠的蔬菜保障。

遠遠望去,大院里的房子被五顏六色的菜園所包圍,特別是坐落在菜園里的三排平房,更是別具特色。據說當初設計建筑這些房子的意圖,是為了預防當地的強臺風。

二、我們家住的房屋

我們家就住在第二排,靠最南邊的第一二套房,兩套房四間屋,其中一套前后大小兩間屋為臥室,大小間各鋪了一張一大一小的木板床。父母則會根據四兄妹的年齡性別,時不時地輪流交換著住。雖然房屋住著有些擁擠,好在除了床,僅有的都是一些能隨時移動的紙箱木箱,這些僅有的幾個箱,里面分別裝著換洗的服裝,或被褥等雜七雜八的東西。除此之外還有四條腿的桌椅小板凳,還有一小張矮矮的小方桌,還有一個木制的盆架,盆架上擱置著木制的小臉盆和稍大點的腳盆,以及洗漱用具,除此以外好像便無多余的家具了。

還有緊挨著的一套房,前房是客廳,后房是廚房。廚房就更簡單了,一燒火做飯的灶臺,和灶臺前堆放著的一小堆柴火燃料。灶臺前的墻壁上有一吊柜,里面裝著隨時備用的鍋瓢碗筷,緊挨著灶臺邊放著一個水缸,水缸里飄浮著一個葫蘆瓜水瓢。在水缸的旁邊,擱著挑水用的兩只鐵皮水桶和一根竹制偏擔。

我們的家看似窄小又擁擠,卻井然有序溫馨舒適。這一住便是十五年。

三、小路四通八達

小鎮的路跟網狀似的,即窄小又彎曲又密集又可四通八達。

我們每天需要外出的時候,都要通過或前或左或右菜園的通道出入口,走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但凡出了大院的門,便可選擇你要去的地方,擺在你面前的路有無數條,若是有急事需要抄近道的話,可以選擇走小道。這些小道本不是用來走路的,只是后來走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可行之道。這些只有雙腳并攏之寬的小道,均分布在田間地頭,或水溝或河流或水井之間,每條小路既狹窄彎曲,又坑坑洼洼,可謂是溝溝坎坎又曲折離奇,讓人在方便快捷行走的同時,也會讓人心生畏懼,甚至于畏縮不前。除非是經常走的人,這些個人其行走的速度那叫一個快,用行走如飛來形容是再逼真不過了。

而人為的小道只有四條,均是用石塊鋪就而成的石板路,小道寬距可容納一手推板車通過,只身一人行走的話,即便是橫著走也是多多有余的。其余的小路則是數不勝數。如此之路若是遇上雨天,小道濕滑不說還泥濘不堪,行走者稍不留神便會跌入路邊的水田或溝坎里,滾一身水,一身泥不說,還會把隨身攜帶的東西給毀了,那個時候曬書便成了常有的事。為趕時間,當事人常常會抱著僥幸的心理,躍躍欲試,以身試法,結果是事與愿違,落得個狼狽不堪的下場,既誤時誤事,還得不償失。

走的最多的路便是學生上學的路,上午下午各兩趟,每天要走四趟路。四趟來來回回的路,對于當年年齡小小的我們來說,可謂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去學校,若是當天出門遇上天晴地干,快速步行或抄近道的話,走一趟下來也就十來分鐘的時間,若是出門遇上惡劣天氣的話,那走一趟下來的時間就難說了。

四、孩子們玩的游戲

大院里面住滿了家屬,在這些家屬中,即有陸軍的也有海軍的,陸軍家屬占了大多數,他們分別來自五湖四海,在這些家屬中孩子最多的人家占多數,多則六個,少則二三個,大院幾乎成了孩子的王國,但凡是孩子王國的地方,便是歡樂的世界。

每年的寒暑假,便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我家哥弟倆經常與院里的男孩子們一起玩,男孩的玩法多了去,他們不是下河洗澡摸魚,就是到小河溝里去摸螺絲捉小螃蟹,不是爬樹掏鳥窩,就是用彈弓偷襲鳥兒,不是下田捉泥鰍青蛙,就是爬墻上房堵別人家的煙囪。不是斗蛐蛐就是下河扎猛子。不是用木頭手槍頂著對方的背或腦袋,就是變著聲調嚇唬人。

大家相處好的時候往往是一團和氣,穿一條褲子都嫌肥,從東家吃睡打鬧到西家,不好的時候往往是三句話不對頭就臉紅脖子粗,或干脆就地抱成一團就干架,有時候打得是難解難分頭破血流偏體鱗傷。有時候還會因為兩人的打架,引發一場由雙方兄弟姐妹參與的較量和開戰。不打不相識,一打成至交。

女孩子們則喜歡相約在一起,手挎著竹籃,到田間地頭挖野菜,摘野果,采野花,拾麥穗,拾稻穗,或手拿一根長長的粗鐵絲,到樹林里去串樹葉。或手拎或肩挑竹籃里的臟衣服臟鞋襪,去河邊或溝邊或井邊洗衣服洗澡戲水。

有時候男孩女孩也會湊到一起玩,變著花樣地玩,玩得是天昏地暗不亦樂乎,有時候母親做好了飯菜,喊破了嗓子都不見人影。

大家還常常一起在樹蔭下做作業,做完了作業,便把書包丟在一堆,開始玩游戲。有時候會在一起跳皮筋,或跳房子,或丟手絹,或翻花繩,或撿石子;有時候又會玩老鷹捉小雞,踢鍵子,玩家家,丟沙包,走彈子棋。男孩喜歡一起玩摸瞎胡,拍皮球,捉迷藏躲貓貓,斗雞,彈玻璃球,跳馬,打彈珠,滾鐵環,斗雞比賽,抽陀螺,掰手腕,拍三角,玻璃彈球,疊飛機等,這些游戲真是花樣百出無奇不有應有盡有。

五、鄰里和睦親如一家

大院里住著十八戶人家,但凡家里有人的時候,除非冬天和夜晚,平時時間幾乎家家的門都是向外敞開著,若是那家缺點什么,也不用客氣便直接進門就拿,若是父母有事來不及做飯,就直接把兒子女兒塞到他家蹭飯睡覺。若是買了好吃的或稀罕的東西,也會讓孩子們在門口吆喝幾聲,或者分別跑到各家去邀請。若是誰家遇上個啥事,也會全力以赴幫著忙活。

記得有一次,母親買了好多新鮮香甜的香瓜,還未等母親洗完香瓜擦干手,剛擺上桌的香瓜,便被聞訊而來的孩子們一掃而空。還記得有一次,住在隔壁間的小姐姐家,她家有一個阿婆,會做各種好吃的糕點。有一天,阿婆做了好些青明糕,她自己還來不及品嘗,清明糕便全部被孩子們狼吞虎咽咽下了肚。還記得有一次,鄰居家的母親買了好多的山地瓜,還未等空閑時間洗凈煮熟吃,就被孩子們自削皮啃得一個不剩。隔鍋的飯菜香,隔家的被窩熱呼。有時候大家在一起做作業或玩耍,到了飯點時間,也不客氣坐下就吃,感覺就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樣,自由自在出入自由無拘無束。每當夜幕降臨,聊得興趣正濃時,索性在他家洗漱上床,大家擠在一起呼呼大睡。

六、第二天醒來阿姨走了

遠親不如近鄰,大院里的阿姨們似如母親般可親可敬可愛,她們既親切又善良,每當我們這些孩子做錯了事情或有事相求的時候,她們總是耐著性子,在給我們指出問題嚴重性的同時,還諄諄教誨我們做人做事的原則,同時還不忘關心我們的學習和身體狀況,但凡我們提出的任何要求,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或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她們都會做到有求必應。對于她們的好,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不以為然,感覺她們很嘮叨,甚至于認為她們過于緊張或神經。直到大院里的一位阿姨走了,我們似乎才開始明白,我們這些孩子平時是多么的自私、無知和愚蠢。

記得有一年冬天,在一個冰天雪地的夜里,一臨產的阿姨突然大出血,被鄰居阿姨們及時送到了醫院,經醫生全力搶救,終因失血過多和其它疾病纏身的緣故,臨產阿姨和腹中的胎兒終是沒能被搶救過來,一尸兩命,一時之間真的讓人無法接受!當第二天我們醒來聽聞到這個不幸消息的時候,打死都不相信,這么好的阿姨怎會說走就走了呢?記得那天天氣寒冷到了極點,我們的手腳都被凍僵了,但我們沒有絲毫的感覺。我們陪著失去母親的兩個姐妹,去醫院向她們的母親作最后的遺體告別。在醫院太平間,當我們看到一具被白布覆蓋著的僵硬的尸體時,當我們再次看到那張面容慈祥可親可敬可愛的阿姨時,我們哭了,哭得傷心欲絕,哭著喊著要著阿姨別走,別丟下兩個小姐妹,別丟下大院里的孩子們……

時間是一條長長的河,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此岸走向彼岸,其間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我們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都是我們從懵懂無知走向成熟穩重的過程,就因為有了這些不同尋常的過程和經歷,我們的意愿才會被一次次地實現,我們的人生才會如此的豐富多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