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一個新時代的產物,一個互聯網時代交流與溝通的的平臺。朋友圈,首先是朋友才融入的圈子,聽起來非常馨暖,似一架聯絡友誼的橋梁,又似一個溫暖的港灣,讓你的心靈放松休憩。事實上朋友圈確實簡便快捷,卻給許多人帶來了困擾,談“圈”色變,望“圈”卻步,大有人在。
上次看到一篇作者李的簡文,寫的是閨蜜王請李幫忙修改一篇文章,李是謙虛之人,認為自己文筆不如王,就婉言推辭了。后來李在某公眾平臺上發表了文章,一高興就分享到朋友圈,發出以后,王也留言祝賀她,但后來拉黑了她。李萬分后悔,為失去閨蜜而痛心,說以后再也不在朋友圈發自己的文章了。
這個故事讓我啼笑皆非,簡友們紛紛留言,有與她同感的,有鼓勵她勇敢繼續發的。看著大家的圍觀評論,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這位簡書朋友,發表文章是光明磊落的事,何必躲躲藏藏,轉發到朋友圈也很正常,你的朋友圈你做主。那個所謂的閨蜜,朋友發表了一篇文章,如果真是閨蜜,當為她高興,至于人家沒幫你修改,或許是因為人家謙虛,認為你寫得完美無缺。至于李沒幫閨蜜修改,可能是表達方式有錯,可以跟閨蜜解釋清楚,如果王連你的解釋都不能接受,說明你們的友誼不夠牢固,既然不牢固,拉黑不必遺憾。要知道,是你的走不散,不是你的求不了。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朋友圈拉黑父母”的討論,引發很多網友吐槽。大家在晾曬朋友圈各種奇葩故事莞爾一笑時,也在反思一個問題:朋友圈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圈”?
人是活在一個群體社會中,不是活在真空里。現代人生活的節奏是緊張而匆忙的,很多人沒有空閑時間出去交朋友應酬,聯絡感情,朋友圈就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誠然,發朋友圈也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我們都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真善美,正能量的,愉悅身心的,誰都喜歡,消極負能量的或者騙流量的,大家唾之。
現在的“朋友圈”包羅萬象,既有社交功能又有媒體功能和商業功能的“巴別塔”,還增加了評論、隱私、收藏等功能。你可以按照你自身的意愿清理門戶,分門別類,朋友,親人,同事,至交等。需要交往但感情淺的,為了不打擾人家,可以設置你的朋友圈權限屏蔽功能。
日久見人心,過一段時間逐漸縮小你的朋友圈范圍,覺得不在你朋友圈范圍之內的,主動刪除。因為不關注的早就屏蔽或刪了你,所以你此刻不要有任何的顧慮。互不干擾,最好的尊重。
我的朋友圈,圈子小,人數少,能夠見我發狀態是我覺得生命中重要的人,一句留言,一個點贊,或者默默的關注都是一種聯系,一種欣賞。能看到你的朋友圈說明你還把我當朋友,我很榮幸,若哪一天看不到了,彼此也不必怨恨,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一種自在灑脫的意境,雖然彼此不再聯系,但也不必成為仇人,美好的祝愿永遠都在。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人性的空瓶子》,你的心里裝什么就是什么一個空瓶子,你向里面倒水,里面就裝著水;你向里面倒垃圾,里面就裝著垃圾。人就是一只空瓶子,你向瓶子里面倒什么,你得到的就是什么。心里裝著善良,裝著寬容,裝著真誠,裝著感恩,你的生命就充滿了陽光。其實,朋友圈何嘗不是一只空瓶子,你向瓶子里倒什么,得到的就是什么。
平常心看待朋友圈,設置權限也好,清理門戶也罷;加也好,刪也罷;發狀態也好,沉默也罷;喜歡的就多看兩眼,或者來個互動,就當它是生活的一種調味劑,調節一下緊張的生活。不喜歡的一笑而過,或者干脆屏蔽,眼不見為凈,不怨不擾,各自安好。
我的朋友圈我做主,不愿意留下的自己會走,留下的都是那種打不散的真朋友。所以,坦坦蕩蕩發朋友圈,既來之,則安之。該發的還是要發,如果每個人都心懷警惕,不去交流,這個世界還有什友誼、親情等情分可言?《圣經》故事里的“巴別塔”最終因為人們語言不通、溝通不暢而倒掉了,我們不希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冷漠的冰山。誠然,不發不代表人家高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和興趣,我們同樣尊重。
我的朋友圈我做主,你來歡迎,你走不送。喜不喜歡,我都在這里。
(以上僅代表自己個人觀點,如有片面之詞請擔待,歡迎朋友圍觀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