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篇文章《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刷爆朋友圈,超過11萬人打賞,募集到數百萬善款。拋開事情后續影響,我們經歷著生活,刷著朋友圈,覺不錯的內容會主動傳播,進行分享。
在前面說到的這文,為何會被眾多不相識的人選擇積極分享呢?因為它具備了瘋狂傳播的6個原則。
第一,社交幣
如果分享某項內容,能讓別人覺得自己優秀、與眾不同,那這項內容就像“貨幣”一樣,買回了別人對你的刮目相看。比如我們希望自己在朋友眼中是個善良有愛的人,當我們看到讓人心碎、需要救助的籌款類、呼吁類文章時,就會主動轉發;又如我們希望自己在朋友眼中個熱愛生活、崇尚健康的人,看到生活小技巧類文章或健身或或養生類的文章,我們會主動轉發。
第二:誘因
把內容和常見事情關聯起來,可有效的增加用戶對其聯想。如“八零后”“零食”“玩具”,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那些曾經吃過的辣條、方便面,看到“國貨”“老字號”的用戶,再看到如“百雀羚”“同仁堂”“云南白藥”等牌子,會心生親近感。
第三:情緒
讓人感到“驚奇、興奮、幽默、憤怒、和焦慮”的內容,最容易引起轉發。如“地溝油在餐桌上竟是這樣流通起來的!”“2018年最長假期可達25天”“2017年快過完了,你手上留有多少存款?”這類內容與自身有關,標題配合內容一起,可以更快的傳播。
第四:公開性
人們喜歡模仿,希望自己好的一面能被更多人看到。在課程中老師以耐克某活動為例進行說明。對于公開性,我更愿意理解為事物反常面(與日常認知的不一樣)最大限度激發用戶的好奇心,帶給產品更多關注。
第五:實用價值
覺得對自己或朋友有幫助的內容,會主動轉發分享。用戶在不同場景下觸發了不同需求,你的內容剛好迎合,或者說能幫用戶解決這部分需求,則會被用戶大量轉發。如年底了,很多人要回家過年,可票不好搶,如果有這么篇文章《過年回家買票不再難,用這六招絕對能搶要票》剛好被有這種需求的用戶看到了,他們會主動分享。
第六:故事
什么樣的故事能觸發人們主動分享?用情感(親情、友情、愛情)、反差(與日常認知相違北)作包裝。如“舒膚佳關愛媽媽20年”廣告,講述外婆對母親,母親對孩子三代人之間的愛,再如“百雀羚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女”廣告,表達的是我們雖不能讓時光倒流,但把握現在。從現在開始,清楚自己的目標,努力追求。
結合以上幾點,想對讀書群進行宣傳,可以這樣做:
大力宣傳小學五年級的書友,突出10后的認真,上進,強化用戶的危機感,如10后都在讀書,你還在每天無聊的刷朋友圈;寫一篇有情緒感的文章,結合自己經歷講述與群友們的前世今生;定期分散自己的讀書心得,特別是實用性知識,可以附帶介紹為何走上讀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