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晨讀感悟。
1. 我沒有在國內工作過,但我經常跟國內的親戚朋友聊天,經常對比中美兩國的工作環境不同的特點,其中有一個就是開會。朋友們都跟我說國內開會都很效率底下,說好一個小時的會很難做到準時結束,然后一般形式都是領導說一堆。我在美國工作也沒多久,但工作的幾家公司開會無一不是到點就開,到點就結束的開會模式。另外大家都參與到會議中來,有什么說什么,都能擺到桌面上來說,也敢于擺到桌面上說。所以每天一兩個小會議工作效率特別高,從來不加班。我覺得國內開會效率底下與會者參與度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但我總結的有幾個原因。1)我們不太擅于就事論事去討論問題,A對B提出的計劃提出了幾點疑問,很有可能B就覺得這是故意給自己挑錯來了,是跟自己過不去,于是感性代替理性,討論計劃變成了彼此的道德批判。整個會議導向就不對了。國外工作上大家都說nothing is personal. 就是這個的反面。沒什么事針對個人的,就是就事論事。2)我們對于錯誤的容忍度很不夠,怕說錯話怕做錯事,所以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不敢有所為。這點從我在國外上學到工作都感觸頗深。作為學生我們中國留學生不敢提出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怕問的問題自己的見解很幼稚很愚蠢。我覺得這跟從小的教育有關,太強調一定要做對的事情問最睿智的問題而且在中國失敗成本真的很大吧。3)等級制度觀念太強。“我”是領導,“我”大“你”小,“我”說話“你”就得聽著,“我”打個噴嚏“你”就得縮脖子。“你”是領導,“我”在你面前說話就得小心點。
2. 我覺得有一種大的修養和素質就是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或者挑選聊天的話題。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是典型東北人,人心腸,對朋友的求助恨不得把心掏給他幫他,朋友們也都愿意向我詢問一些建議,但是我總是按我的想法來給他們意見,有的時候因為關心則亂所以言語上難免有點不給人留有余地也沒有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過。所以幫了一圈有些朋友反而還不太領情,這讓我很郁悶很受打擊。后來明白了一個道理,遇見一個乞丐,你應該詢問他喜歡吃蘋果還是香蕉。另外,你還要問他愿意你當眾給他水果還是私下在沒人的時候給他水果。你要用一個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去給予他幫助。
(突然想到之前汶川大地震的時候,電視臺舉辦籌款援助災區活動,請上來很多小朋友,手捧著一個大板,上面寫著某某公司向災區捐贈幾百萬幾百萬,然后主持人還問小朋友們:“你最想說什么”,回答都很有套路就是謝謝。我不知道這些小朋友心里的真實想法, 但我想說如果換做是我,如果失去了父母親人自己的家園別人給我捐贈再多的錢我也無法站在電視機面前去說“謝謝”。我剛失去最親的人,你讓我去做節目說謝謝,開什么玩笑?!!電視臺有問這是那些小朋友們能夠接受幫助的方式么?)
3. ?還是自己的例子。大學時,周圍的朋友室友們都吸煙,就我一個人不吸。所以能想象我每天要經受多少次這種“抽一根吧,沒事”“就一根”的考驗。甚至室友們換著法的給我弄不同的煙讓我“就一根”。雪茄,520,小熊貓等等。我都說不行。因為我知道,有些事不管做了一次還是幾次,做和不做就是1和0的差距。反正對我來說,有些事的先例不能開,比如偷東西,比如煙,毒,比如約P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