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老師在《躍遷》中說,除了做終身學習者,還要做終身提問者。
今天再讀《躍遷》,讀到古典老師的“要成為終身提問者,創造自己的問題樹”,深以為然。在信息爆炸、知識高速迭代的今天,我們拼勁全力對抗知識焦慮,比起見到什么學什么,更有效的是帶著問題去學習。
“問題比答案更有效”,因為答案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更新迭代,今天給出的答案明天不一定能完全解釋同樣的問題,而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出發,在斬獲新知的同時不斷提醒自己要明白“如何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才能把知識轉化成能力和行動,實現快速致用。
創建自己的問題樹
一棵“問題樹”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枝干:
場景問題:遇到了什么具體的,需要被解決的場景問題?
證據標志:如何知道問題已經解決,那一刻發生的時候有什么可印證的標志?
風險預測:可能遇到怎樣的障礙和挑戰?
方案設想:對這些問題有什么可行的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一棵問題樹還會隨著你在這個領域更深層的涉獵和積累而衍生出更多的枝干問題。
放在一個具體的場景里,譬如說我要學習寫作。混跡于各大自媒體平臺的老司機或許可以直接問自己如何成為簡書簽約作者?作為渴望快速進階的小白,我決定先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
首先設置一個具體的場景問題:如何做到每周寫一篇文章發表在簡書上?
證據標志:怎么知道在寫作這件事上已經入門?
(自答:)發現自己不再苦于無話可寫,一個月后回顧發現,堅持周更并不是那么難,而且獲得了一定的閱讀量和點贊。
風險預測:可能遇到怎樣的障礙和挑戰?
日子總是乏善可陳,不知道寫什么;堅持下去很難;寫了沒人欣賞,一場自嗨,也就沒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方案設想:對這些問題有什么可行的解決方案?
1,不知道寫什么,就從書評開始:輸出倒逼輸入,每周把書中萃取到的知識晶體和營養轉化成自己的文字,加深記憶;同時訓練自己辯證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
2,拒絕三分鐘熱度,堅持打卡:加入世界作家協會,每天寫200-400字,先堆積素材,記錄靈感,時候到了就一氣呵成,落筆成文。
3,關于缺乏讀者:短期內,先降低心理預期,寫作的初心之一是為了完成自我的梳理和提升;過了習慣養成期后,不斷打磨,拿得出手的文章在群里發鏈接并附上推薦語,邀請同頻的小伙伴和前輩點評。
你看,在方案設想的這一步,其實回答已經具體到實踐層面了。很慶幸,“問題少女”已經開始行動啦。
接下來我還要問自己:
在簡書上寫作是為了什么?要選擇哪個領域去深耕?自己最喜歡并最擅長哪種寫作風格?……
在持續的行動后,你的所悟與所獲都會沉淀成越來越清晰的答案。
問題導向的最大作用就是聚焦。以問題為初心,帶著初心出發,并以終為始地在踐行中尋找答案,才不至于在各種信息的浪潮中迷失。
劉未鵬在《暗時間》里說,你對問題的疑惑越大,自己做的思考越多,最后看到解答的時候印象就越深刻。
弗蘭克老師說,你問的問題越多,會發現你和現實的連接越緊密,恐懼感也就會越少。
當你自己能提出了一百個細節問題出來,你基本上就能學會了這件事情。
去創造你的問題樹,并不意味著放棄對碎片化知識的積累,反而是提醒你,在多元有閑地積累知識的同時,不能忘記聚焦專注于問題。根據你的需求去調用多元的知識,讓知識為你服務。
希望“問題少女”今天的讀書筆記能給你帶來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