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萬歷十五年》是一本毋庸置疑的經典寫史書籍,黃仁宇先生對歷史思考的深度與廣度少有人能與之匹敵,每個部分都能給人很多的啟發,本文是對此書第六章的思考。
戚繼光面對的大環境:
鑒于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明朝政治集團重文輕武,實行一元化的政治組織結構,軍隊只是政治集團的附著物,不可能讓其保持獨立、嚴格的組織。為了便于管理,明朝政治集團執意打造一個熟人社會,整個大明王朝僅是千百萬個相同農村的復制體,以至于各種選擇的首要標準是道德,做事做人不需要計算能力,而是要分清善惡即可。
戚繼光所面對的現實狀況:
大明王朝經過百年的發展,也是經過百年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中庸之道下,武將社會地位下降到歷史上的最低點。而且中國古代政治集團缺乏數據統計分析的習慣,當時明朝統治者根本不知道軍隊的具體數字,沒有后勤管理,更不知道能獲得何種武器及多少補給,沒統一的訓練體系,軍隊完全是一盤散沙。北方連年為俺答所入侵,被擄走的人民和劫去的財務不可勝計;東南沿海跌經倭寇的蹂躪。面對這樣令人焦慮的局面,政治集團不得不同意戚繼光組織一支新軍。
戚繼光的才能:
不觸動原有國家體制,腳踏實地的組建一支新軍,編寫建軍方案《紀效新書》,強調軍法軍紀。在一生的軍事生涯中都沒有成立專門的后勤集團,僅是利用有限資源,結合獲得的武器特點發明了“鴛鴦陣”“步兵軍官的各種兵種協同”等作戰方法。
戚繼光的機遇:
局面的復雜。直接上級高級文官譚綸的強力支持,獲得了足夠的軍需與裝備,一直跟隨譚綸到薊遼總兵。內閣大學士中樞重臣張居正的賞識且得到實質性的幫助,暗中遷調所有不肯合作的、區域內的地方行政長官。
取得的成就:
成立了一支戰無不勝的戚家軍,掃平東南沿海倭寇,移師薊遼,三年后俺答不敢犯界,可以說改變了明朝軍隊萎靡不振的軍事作風。
結局:
隨著內閣大學士張居正的去世,遭到萬歷皇帝的清算,凄慘的晚年。通觀大明王朝武將經歷,不幸的不止戚繼光一人,謝世沒有得到應有的哀榮,然而生前所受到的重視遠超過其他將領。
反思:
在武將壓抑的年代,能夠沖破重重障礙,取得非凡成就,在于戚繼光的思維方式及認知模式。腳踏實地的做自己職責范圍內力所能及的事,清醒的現實感,適應當時的政治,把軍事技術作為必要的輔助。很像萬維鋼提出的理工科思維——懂得取舍、能隨時根據新情況調整策略。從他制定日出日落時間表、繪制的地圖,戰前偵查,作戰中使用的戰術,無不體現了他的求實精神及周密細致的多方思量考慮能力。
正如本書中所說:戚繼光的天才,在于他看準了妥協之無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術上調和各式各樣的矛盾。妥協的原則,是讓先進的部門后退,使之與落后部門不至于相距過遠。在組織上沒有辦法,就在私人關系上尋找出路。
給我的啟示:
不要再抱怨自己面對的環境復雜,只要找對方法,想做事肯定會有辦法的。能不能成功要看機遇,但是想成功,你必須要有看清時局的能力,追上發展趨勢,有才能并參與其中,剩下的就交給運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