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卦,傳統解讀認為“臨”為“監”,所以臨卦講得是由上視下、居高臨下,也就有了俯視、監視等解釋,再引申為“教導”、“督導”等意。
我們不妨了解另一種小眾的解讀:臨卦,在帛書周易中寫為“林”卦;而林則是淋和霖的省寫。看卦畫,就是下雨啦。
有首歌謠:
經常下雨,真是好;
想下就下,太好了;
下個沒完,不算好;
瓢潑大雨,也不怕;
要有預報,才真好;
普降甘霖,蓋了帽。
雨水對于莊稼,好比老師對學生的教導、母親對孩童的撫育、政府對百姓的政策。
上地下澤,喻施肥。教導、撫育和政策相當于施肥,肥厚則苗壯,但過猶不及。話說回來了,出什么苗,在種子,不在肥。
母親在上,少女在下,喻教、喻治;前面的歌謠還有另外一個譯本:
教之以情,這很好;
育之以義,也不錯;
絮絮叨叨,惹人煩;
止于至善,不后悔;
傳承智慧,大學問;
溫柔敦厚,再無憂。
【說明】
1、如果說“觀”卦重在剖析格物致知的“內因”,“臨”卦則在分享求真求知的“外部環境”。
內因是我們如何看待“觀”,如何去“觀”,只有誠心正意,我們才會有“中正以觀天下”,學會學習很大程度上就是學會“觀”。與此同時,易經也非常客觀地強調外部環境的重要性,好的老師、好的家庭、好的學校文化、好的社會文化,都將對學生的成長、學習大有裨益;而好的社會政策環境、好的企業文化、好的管理機制同樣也對社會各界的欣欣向榮至關重要。而這就是“臨”卦想要表達的思想。
2、讀《易》,遇到類似“臨”卦的時候,就要腦子多轉幾個彎。從上文,不難看出,無論是傳統解讀,還是按帛書周易解讀,或是卦象卦畫分析,最后都將落腳點放在了“教導”二字上,這一現象給我們的啟示:《易》是一部用“象”來講道理的書,雖然在抄寫、印刷、傳承過程中,有很多錯漏,但“象”的基本內涵還是被保留了下來。所以讀《易》,務必要在摸“象”上下功夫,弄清楚了“象”的內涵,至于文字反而是一個陪襯了。
3、盡管從不同的途徑,對“臨卦”的分析都落腳在“教導”上,但對“象”的不同解讀,還是會給我們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啟示。比如,按“監視”、“俯視”來理解“臨”卦,自然就會覺得“居高臨下”才是本意,于是也就給教師、家長和政府提供了一個“好為人師”的借口;反之,按“甘霖”來理解“臨”卦,我們則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暗示:雨水雖好,但過猶不及,這倒是應了孟子的“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面對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解讀,我們應該如何取舍呢?
4、“人情事理、感同身受”,這就是反復強調的讀《易》的心法。正確理解臨卦,需要我們“將心比心”,也需要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愛人如己”。假設我們是種子,我們如何“愛己”?假設我們是甘霖,我們又如何“愛人如己”。常聽家長大談特談育兒經,常常以孩子的出人頭地,引以自傲。其實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讓自己過上人的生活,為孩子樹立幸福家庭、幸福人生的楷模和希望。因為父母幸福,子女才有榜樣;父母過得是人的生活,子女才知道人應該過什么生活。除此之外,你讓孩子和誰去學做人?你讓孩子和誰去過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