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出這樣一本有情趣、能讓人品味的書,是我多年的一個夢想。”徐光興先生在《君子樂:中國古典音樂心理分析》一書前言中如是說。
《君子樂》確實是一本有情趣的書,它從中國古代音樂的“輝煌與奢侈”談起,描述了古代樂器的發達,皇家對音樂的重視,音樂的心理意義;繼而談到“音樂與人性心理”,從孔子的空谷幽蘭到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從蔡文姬凄涼的胡笳十八拍到嵇康悲壯的廣陵散。
有趣的是,徐先生還寫到了“音樂與戀愛心理”,所謂有“琴”人終成眷屬,比如郎才女貌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西廂記》中的張生和崔鶯鶯。當然,其中也有凄美的愛情故事,比如《長恨歌》中的唐明皇和楊貴妃,而楚霸王項羽和虞姬的愛情經歷更加悲愴,這從琵琶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中可進行感受。
中國古典音樂心理分析少不了“名著中的音樂心理分析”,比如《三國演義》之“空城計”中的彈琴退敵是真是假?《水滸傳》中“浪子”燕青與名伎李師師的“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還有《金瓶梅》中的樂事大觀賞以及《紅樓夢》中的“天書”(古琴譜),最后是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令狐沖和任盈盈的蕭韻琴聲。
除此之外,徐先生還談到了佛教音樂的文化心理意義,禪與樂在心靈上的和諧統一,這也是中國古典音樂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之一。
在“千古風流的音樂大師”這一章,徐先生談到了南宋著名詞人姜白石,北宋文豪蘇東坡,同為北宋文豪的歐陽修,宗教職業音樂家——琴僧以及其中著名的代表性人物——弘一大師。在這一章里,有幾則有趣的故事,說明了古琴曲對人心的療愈作用。比如,蘇東坡聽僧人彈琴,曾作《聽僧昭素琴》:
至和無攫醳,至平無按抑。不知微妙聲,究竟從何出。
散我不平氣, 洗我不和心。此心知有在,尚復此微吟。
從詩中看,這僧人素昭的琴技實在高超!你看他在彈琴,卻又好像不在彈琴,手不在動啊(無攫醳、無按抑)!連蘇東坡也不知道這微妙的聲音是從哪里出來的。不過,這“琴聲”卻能消散不平之氣,洗滌不和之心。
而對此歐陽修更有體會,好友楊君遠去東南千里之外為官,他曾作了一篇《送楊寘序》為其送行,文中寫道: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
因為他知道,這位友人去那偏遠地方,心中肯定有所不平,而且他從小體弱多病,南方又缺醫少藥,風俗飲食也兩樣。
“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換句話說,他擔心這位朋友撐不了多久啊!然后他話鋒一轉:“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于琴亦將有得焉。”
他這不是等于根據自己病愈的經驗,給遠行的朋友開了一副“樂方”(藥方)嗎?
確實,音樂是可以當作“音藥”的,這也是《君子樂》中最具原創性的一章——“中國民樂療法探究”所講的內容。徐先生分別論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和健康”“民樂療法的基礎理論 ”“民樂療法對心靈的詮釋”和“身心健康之道的‘音藥’”。
其實,音樂對人心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古代偉大的音樂美學論著《樂記》開篇有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我們從樂的字源“樂”和藥的字源“藥”,或許也可以看出音樂是可以當作“音藥”的。
徐光興先生早年就有一篇文章名為《音“藥”療法》,他認為音樂療法實質上是一種音“藥”療法。
“音‘藥’療法中的音樂,是順應自然的音響(如潺潺的小溪流、林中的鳥鳴等),給人一種整合性、調和感和安心感,使人的想象力、潛在能力能夠被發掘。它又能對人們的意識和潛意識進行調和,使大腦的電波呈現α波或θ波的狀態展開,使人提高智力,獲得心理的解放感和精神的創智力。音‘藥’療法中的音樂能給人體的生理組織以良好的刺激,它的節奏和旋律能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使人體細胞生存活性化,具有維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在上面這段話中,徐先生略論了音‘藥’療法的作用機制——音‘藥’療法中的音樂與人體生理是相通的,因而能起到治病和調節的作用。
而在《君子樂》這部專著中,徐先生又強調道:
“東西方的音樂療法中的‘音藥’是不同的。西方的‘音藥’,是針對病理、變態和身心疾患為主;而中國的‘音藥’,是一種‘大藥’,針對的是人生的幸福、精神世界的追求和身心道德修養的。西方的‘音藥’是一種讓人不瘋狂、不變態、身心健康的科學與技術;而中國的‘音藥’是一種讓人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價值,激發生命力的文化方式。”
最后一章徐先生談到“品茶賞樂心自在”,有趣的是“四季聽茶,精彩人生”這一小節,比如:
春乏,宜喝花茶,喝花茶,聽竹笛和揚琴;
夏熱,宜飲綠茶,飲綠茶,聽簫聲和古琴;
秋燥,飲青茶,即烏龍茶,聽琵琶或古箏;
冬寒,宜喝紅茶,宜聽戲曲,如京韻大鼓、蘇州彈詞、四川琴書。
讀罷,不禁覺得一年四季變得這么美好,讓人能夠享受這個季節并且期盼下一季節的不同!
這是一本談中國音樂療法的書,更是一本有生活情趣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