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才是人生最好的逆襲武器
專業,才是人生最好的逆襲武器
普通人該如何逆襲?
這個問題其實很大,但我給出的答案卻非常簡單,就兩個字:專業。
那么,一個普通人,在沒資源沒背景也拼不了爹的情況下,為什么靠專業能夠成功。
1
專業是把單項能力做到極致
把一件事情做到全面,深入,乃至挖地三尺,這就是專業。很多時候人和人的差別,就體現在簡單的事情是否能做到極致。
怎么去實現?一句話:先把事情做對,再把事情做好。
許多職場新人,在“把事情做對”這一項上就要被淘汰。
比如許多剛畢業的人,進公司三個多月了,還沒有搞清楚這里的狀況。一個簡單的會議紀要寫得亂七八糟。今天討論了什么議題,得出了什么結論,下一步要做什么,簡單的會議紀要三要素都沒理清楚,上來就跟寫論文一樣,事無巨細,啰里吧嗦。
再比如讓他找一份資料,花了一個星期時間,寫了幾十頁PPT,列舉了一大堆學術文章、行業新聞、大佬觀點、公司動態......最后沒有一頁能用,還得我自己去搜索總結。
這些都是小事,但專業恰恰就體現在小事上。小事做不對,大事必出錯。
把事情做對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背后的目的,理解正確的步驟,理解結果所帶來的影響。而絕不是老板讓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從來不問做的事情能起什么作用,發揮了什么價值,幫助到什么部門。
會議紀要可不是隨便寫幾句交差的工作。往上走這屬于項目管理的范疇,因為你要對項目進程的每個節點都了然于心,規劃好時間和資源的分配。
搜索資料也絕不僅僅是找信息做PPT那么簡單。往后走這屬于行業研究的范疇,你會從大量信息中找到沒有被發現的盲點,或者沒有被重視的市場,這些都可能成為決定一個公司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參考。
看似表面的工作,背后都有大文章,這就叫極致。
當你把每個單項的事情都做對了,就會引起質變。這時你才能對一個項目、一個公司乃至一個行業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從最邊緣開始逐漸向中心靠攏,最后通曉全盤。
等當你過了這一關,來到“把事情做好”這一項,這又能夠淘汰掉一大批職場老油條。
沒錯,我說的是那些到了一定年齡就開始混日子的人。
他們抱著一副“差不多得了”的態度,遇事先想怎么推脫,接著再想怎么甩鍋,永遠不會去想自己如何把問題解決。
這些人早已無心去打磨專業技能,也不想花時間學習新知識。每天打開電腦就是淘寶,開會就是聊天,一份方案寫得寥寥草草,一次總結做得漫不經心。“把事情做好”對他們而言,就是60分及格。
這種人越多,對那些有上進心的人來說,反而是好事。正因為這些人不想去做,反而留出了大批機會讓后來者居上。
把事情做好的前提,是愿意。
為什么現在都說,30歲以后的人都要小心被20幾歲的年輕人淘汰?僅僅是因為年輕人體力好腦子快嗎?當然不是。
是因為心態。行業在發展,公司在前進。抱著“差不多”心態開始在公司養老的人,不愿意再去動腦筋,不愿意再去拼命學習,不愿意再去身體力行。
別開玩笑了,任何一個行業在當今的市場競爭下,做到60分怎么行?80分是起跑線,90分還能往前沖,120分才是新目標。你做不到,后面有的是人愿意去做。
專業不是剛剛及格,專業是不斷更好。
2
專業是撬動人脈的杠桿
都說人脈重要,但如何拓展人脈,卻很少有人去講。
對于沒有背景,沒有權勢,沒有資源的普通人而言,拓展人脈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你的專業能力。
當你在一個領域里不專業的時候,就算認識別人,也只是泛泛之交。因為除了朋友圈點贊,你并不能為對方帶來任何有用的價值。
反過來,當你具備了大多數人都不具備的專業能力時,就能讓你暢通無阻。這才是職場社交的“硬通貨”。
專業到位了,人脈自然會來。
美劇《絕命毒師》里有一段劇情讓我印象很深。
本來只是大學化學老師的男主角,因為能夠提煉出純度更高的產品,而受到了當地大佬們的厚待。他做出來的產品超越了市場上所有的競品,于是大家都想跟他合作,給他提供渠道和保護。
我當然不是要大家去學他,但至少這說明了一個道理:
當一個人沒資源沒背景的時候,唯有“專業”才是讓你脫穎而出的最佳武器。
哪怕你現在只是一個Nobody,但“專業”有朝一日能夠讓你變成Somebody.
現在都在說階層固化,上升通道變窄。但我依然看到許多憑借自己的專業本事,而非金錢背景起來的人。
我認識一個做牙齒保健的內容團隊,成員全是大醫院的專業牙科醫生。
一開始只是幾個人有興趣寫寫科普文。后來找他們咨詢的人越來越多,于是索性開了自己的平臺,提供付費咨詢和牙齒矯正服務。
結果他們越做越專業,還吸引了各種大健康機構來主動尋求合作,其中不乏市場上的知名品牌。如今他們賺的錢已經是當牙醫時的七八倍。
再比如,我知道一個很有名的藝術公眾號的創始人,他干什么呢?他去研究東西方藝術史,把各個國家的大師作品都掘地三尺,如數家珍。
然后他用自己的文字和畫筆來重新作出解讀,妙趣橫生。在獲得第一批種子用戶之后,他順利拿到融資,擴建團隊,現在越做越大。
相反那些整天抱怨的人,試問有幾個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做到足夠專業了?
專業程度不說做到整個行業第一,你可以做到區域第一,公司第一,再不濟也可以是個小組第一。
但有些人不是,他們是做著六七十分的活兒,卻試圖去獲得一百分的人脈資源。可你想想,人家都到了一百分的程度,憑什么看上六七十分的你?
在大多數人都在泛泛而談人脈有多重要的時候,只有少數人在埋頭打磨自己的專業能力。
然后在大多數人依然泛泛而談的時候,這些少數人憑借專業能力吸引了一大波人脈過來。
這就叫戰略差別。
3
專業是最好的個人品牌
都知道現在打造個人品牌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打造個人品牌,很多人卻不得章法。
我見過兩種打造個人品牌的誤區:
第一種,是錯把人家的平臺當成自己的品牌。
什么意思?就是去了一個大公司大平臺,覺得給自己鍍金了。出來逢人就說自己是XX公司的誰誰誰,阿里的總監,騰訊的大拿,美團的牛人,好不厲害。可你一旦去追問做過什么項目,操盤過什么案例,如何去整合資源的,中間的經驗和教訓是什么,一個都答不上來。
名片上最值錢的是你的名字,而不是你的頭銜。
沒有了公司的頭銜照樣能夠暢行無阻,那才叫真正的個人品牌。沉醉在公司的光環下,荒廢了時間不去精進自己的專業知識,這樣絕不長久。
因為這種光環是別人給的,不是自己掙的。別人既然能給你,有一天也能拿走。
第二種,是拿別人的知識來打造自己的品牌。
這種人比較雞賊。讀了幾本書,聽了幾次講座,看過幾個案例,然后把里面的知識、理論、模型挑挑揀揀,拼拼湊湊,就形成自己的“個人品牌”。
這倒也能騙到一小部分群體。但這種六七十分的人只能去騙四五十分的人,除了割一波韭菜賺個快錢,絲毫不能可持續發展。而真正專業的人,一眼就能識破謊言。
以上這兩種錯誤的“個人品牌”,廣泛存在于我們周圍。拆穿他們也同樣簡單,打破沙鍋問到底就好。
對方言必稱“大數據”,你就去了解一下什么是大數據,它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現在行業內取得了哪些共識和進展?既然有“大數據”,那有沒有“小數據”?
對方言必稱“病毒傳播”,你就去了解一下什么樣的內容才會在網絡上引發病毒傳播,病毒傳播有沒有什么共性的規律可循?
對方言必稱“粉絲經濟”,你就去了解一下什么樣類型的粉絲才容易產生“經濟”?實現粉絲經濟有沒有什么必要條件?那些淘寶皇冠賣家們走紅難道只是天天發漂亮的照片就成功了?
這樣的“個人品牌”都是空中樓閣,不扎實,不牢固,輕輕一戳就倒,千萬不要去學。
最牢固的個人品牌來自于“專業”,而真正的“專業”來自長久不停的實踐。
這種方法最不投機取巧,最難快速躥紅。但這種方法最扎實,最有底氣,最經得起時間考驗。
前段時間領英有個調查很火,里面提到27歲還沒有升任經理的人,就已經被同齡人淘汰。
結果許多人盯著“27歲”不放,卻忽略了這背后更深遠的意義。
在我看來,這里要說的實際上是到了27歲,如果你還沒有把一個職位參透,還在做最基礎的執行,還不懂團隊和績效管理,還那么不“專業”,那是應該反思一下了。
年齡從來都不是決定一個職位高低的關鍵因素,專業程度才是。
在營銷行業,CMO是最頂端的職位。我見過30多歲的CMO,也見過50幾歲的CMO,在我看來他們沒什么差別,反而都有一個共性特征,那就是“專業”的沉淀。
比如對一份飲料的廣告方案,他們能發散思考到該廣告對全國各區域的渠道、經銷商乃至門店的影響,甚至連媒體和供應鏈上下游的人看到之后會作出什么反映,這些都能提前預料到,而不是僅僅去思考購買飲料的消費者會怎么想。
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這就是專業。
可這種人太少。大多數人還停留在如何結識更多人,如何進入更多圈子,如何交換更多名片上,卻忽略了“提升專業度”這個近在眼前的方法。
然而越是少,機會就越是多。別人不專業,或者半吊子專業,你就可以在這方面打敗他們。
4
專業是普通人最好的人生逆襲武器
所以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為什么說“專業”才是普通人最好的人生逆襲武器?
因為如果你沒錢,沒人脈,沒資源,沒背景,至少你還有一項東西,它叫時間。
怎么去規劃時間的使用,怎么把時間轉化成經驗,怎么再把經驗轉化成專業,這是值得一生去研究的課題。
當你足夠專業了,在一個領域做到數一數二了。人脈、資源、錢這些東西自然會來。
千萬千萬,不要把順序搞反了。
任何一個時代,逆襲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但總有人能突圍出來。我想差別,或許就在這里。
普通人該如何逆襲?
這個問題其實很大,但我給出的答案卻非常簡單,就兩個字:專業。
那么,一個普通人,在沒資源沒背景也拼不了爹的情況下,為什么靠專業能夠成功。
1
專業是把單項能力做到極致
把一件事情做到全面,深入,乃至挖地三尺,這就是專業。很多時候人和人的差別,就體現在簡單的事情是否能做到極致。
怎么去實現?一句話:先把事情做對,再把事情做好。
許多職場新人,在“把事情做對”這一項上就要被淘汰。
比如許多剛畢業的人,進公司三個多月了,還沒有搞清楚這里的狀況。一個簡單的會議紀要寫得亂七八糟。今天討論了什么議題,得出了什么結論,下一步要做什么,簡單的會議紀要三要素都沒理清楚,上來就跟寫論文一樣,事無巨細,啰里吧嗦。
再比如讓他找一份資料,花了一個星期時間,寫了幾十頁PPT,列舉了一大堆學術文章、行業新聞、大佬觀點、公司動態......最后沒有一頁能用,還得我自己去搜索總結。
這些都是小事,但專業恰恰就體現在小事上。小事做不對,大事必出錯。
把事情做對的前提,是理解。
理解背后的目的,理解正確的步驟,理解結果所帶來的影響。而絕不是老板讓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從來不問做的事情能起什么作用,發揮了什么價值,幫助到什么部門。
會議紀要可不是隨便寫幾句交差的工作。往上走這屬于項目管理的范疇,因為你要對項目進程的每個節點都了然于心,規劃好時間和資源的分配。
搜索資料也絕不僅僅是找信息做PPT那么簡單。往后走這屬于行業研究的范疇,你會從大量信息中找到沒有被發現的盲點,或者沒有被重視的市場,這些都可能成為決定一個公司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參考。
看似表面的工作,背后都有大文章,這就叫極致。
當你把每個單項的事情都做對了,就會引起質變。這時你才能對一個項目、一個公司乃至一個行業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從最邊緣開始逐漸向中心靠攏,最后通曉全盤。
等當你過了這一關,來到“把事情做好”這一項,這又能夠淘汰掉一大批職場老油條。
沒錯,我說的是那些到了一定年齡就開始混日子的人。
他們抱著一副“差不多得了”的態度,遇事先想怎么推脫,接著再想怎么甩鍋,永遠不會去想自己如何把問題解決。
這些人早已無心去打磨專業技能,也不想花時間學習新知識。每天打開電腦就是淘寶,開會就是聊天,一份方案寫得寥寥草草,一次總結做得漫不經心。“把事情做好”對他們而言,就是60分及格。
這種人越多,對那些有上進心的人來說,反而是好事。正因為這些人不想去做,反而留出了大批機會讓后來者居上。
把事情做好的前提,是愿意。
為什么現在都說,30歲以后的人都要小心被20幾歲的年輕人淘汰?僅僅是因為年輕人體力好腦子快嗎?當然不是。
是因為心態。行業在發展,公司在前進。抱著“差不多”心態開始在公司養老的人,不愿意再去動腦筋,不愿意再去拼命學習,不愿意再去身體力行。
別開玩笑了,任何一個行業在當今的市場競爭下,做到60分怎么行?80分是起跑線,90分還能往前沖,120分才是新目標。你做不到,后面有的是人愿意去做。
專業不是剛剛及格,專業是不斷更好。
2
專業是撬動人脈的杠桿
都說人脈重要,但如何拓展人脈,卻很少有人去講。
對于沒有背景,沒有權勢,沒有資源的普通人而言,拓展人脈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你的專業能力。
當你在一個領域里不專業的時候,就算認識別人,也只是泛泛之交。因為除了朋友圈點贊,你并不能為對方帶來任何有用的價值。
反過來,當你具備了大多數人都不具備的專業能力時,就能讓你暢通無阻。這才是職場社交的“硬通貨”。
專業到位了,人脈自然會來。
美劇《絕命毒師》里有一段劇情讓我印象很深。
本來只是大學化學老師的男主角,因為能夠提煉出純度更高的產品,而受到了當地大佬們的厚待。他做出來的產品超越了市場上所有的競品,于是大家都想跟他合作,給他提供渠道和保護。
我當然不是要大家去學他,但至少這說明了一個道理:
當一個人沒資源沒背景的時候,唯有“專業”才是讓你脫穎而出的最佳武器。
哪怕你現在只是一個Nobody,但“專業”有朝一日能夠讓你變成Somebody.
現在都在說階層固化,上升通道變窄。但我依然看到許多憑借自己的專業本事,而非金錢背景起來的人。
我認識一個做牙齒保健的內容團隊,成員全是大醫院的專業牙科醫生。
一開始只是幾個人有興趣寫寫科普文。后來找他們咨詢的人越來越多,于是索性開了自己的平臺,提供付費咨詢和牙齒矯正服務。
結果他們越做越專業,還吸引了各種大健康機構來主動尋求合作,其中不乏市場上的知名品牌。如今他們賺的錢已經是當牙醫時的七八倍。
再比如,我知道一個很有名的藝術公眾號的創始人,他干什么呢?他去研究東西方藝術史,把各個國家的大師作品都掘地三尺,如數家珍。
然后他用自己的文字和畫筆來重新作出解讀,妙趣橫生。在獲得第一批種子用戶之后,他順利拿到融資,擴建團隊,現在越做越大。
相反那些整天抱怨的人,試問有幾個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做到足夠專業了?
專業程度不說做到整個行業第一,你可以做到區域第一,公司第一,再不濟也可以是個小組第一。
但有些人不是,他們是做著六七十分的活兒,卻試圖去獲得一百分的人脈資源。可你想想,人家都到了一百分的程度,憑什么看上六七十分的你?
在大多數人都在泛泛而談人脈有多重要的時候,只有少數人在埋頭打磨自己的專業能力。
然后在大多數人依然泛泛而談的時候,這些少數人憑借專業能力吸引了一大波人脈過來。
這就叫戰略差別。
3
專業是最好的個人品牌
都知道現在打造個人品牌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打造個人品牌,很多人卻不得章法。
我見過兩種打造個人品牌的誤區:
第一種,是錯把人家的平臺當成自己的品牌。
什么意思?就是去了一個大公司大平臺,覺得給自己鍍金了。出來逢人就說自己是XX公司的誰誰誰,阿里的總監,騰訊的大拿,美團的牛人,好不厲害。可你一旦去追問做過什么項目,操盤過什么案例,如何去整合資源的,中間的經驗和教訓是什么,一個都答不上來。
名片上最值錢的是你的名字,而不是你的頭銜。
沒有了公司的頭銜照樣能夠暢行無阻,那才叫真正的個人品牌。沉醉在公司的光環下,荒廢了時間不去精進自己的專業知識,這樣絕不長久。
因為這種光環是別人給的,不是自己掙的。別人既然能給你,有一天也能拿走。
第二種,是拿別人的知識來打造自己的品牌。
這種人比較雞賊。讀了幾本書,聽了幾次講座,看過幾個案例,然后把里面的知識、理論、模型挑挑揀揀,拼拼湊湊,就形成自己的“個人品牌”。
這倒也能騙到一小部分群體。但這種六七十分的人只能去騙四五十分的人,除了割一波韭菜賺個快錢,絲毫不能可持續發展。而真正專業的人,一眼就能識破謊言。
以上這兩種錯誤的“個人品牌”,廣泛存在于我們周圍。拆穿他們也同樣簡單,打破沙鍋問到底就好。
對方言必稱“大數據”,你就去了解一下什么是大數據,它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現在行業內取得了哪些共識和進展?既然有“大數據”,那有沒有“小數據”?
對方言必稱“病毒傳播”,你就去了解一下什么樣的內容才會在網絡上引發病毒傳播,病毒傳播有沒有什么共性的規律可循?
對方言必稱“粉絲經濟”,你就去了解一下什么樣類型的粉絲才容易產生“經濟”?實現粉絲經濟有沒有什么必要條件?那些淘寶皇冠賣家們走紅難道只是天天發漂亮的照片就成功了?
這樣的“個人品牌”都是空中樓閣,不扎實,不牢固,輕輕一戳就倒,千萬不要去學。
最牢固的個人品牌來自于“專業”,而真正的“專業”來自長久不停的實踐。
這種方法最不投機取巧,最難快速躥紅。但這種方法最扎實,最有底氣,最經得起時間考驗。
前段時間領英有個調查很火,里面提到27歲還沒有升任經理的人,就已經被同齡人淘汰。
結果許多人盯著“27歲”不放,卻忽略了這背后更深遠的意義。
在我看來,這里要說的實際上是到了27歲,如果你還沒有把一個職位參透,還在做最基礎的執行,還不懂團隊和績效管理,還那么不“專業”,那是應該反思一下了。
年齡從來都不是決定一個職位高低的關鍵因素,專業程度才是。
在營銷行業,CMO是最頂端的職位。我見過30多歲的CMO,也見過50幾歲的CMO,在我看來他們沒什么差別,反而都有一個共性特征,那就是“專業”的沉淀。
比如對一份飲料的廣告方案,他們能發散思考到該廣告對全國各區域的渠道、經銷商乃至門店的影響,甚至連媒體和供應鏈上下游的人看到之后會作出什么反映,這些都能提前預料到,而不是僅僅去思考購買飲料的消費者會怎么想。
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這就是專業。
可這種人太少。大多數人還停留在如何結識更多人,如何進入更多圈子,如何交換更多名片上,卻忽略了“提升專業度”這個近在眼前的方法。
然而越是少,機會就越是多。別人不專業,或者半吊子專業,你就可以在這方面打敗他們。
4
專業是普通人最好的人生逆襲武器
所以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為什么說“專業”才是普通人最好的人生逆襲武器?
因為如果你沒錢,沒人脈,沒資源,沒背景,至少你還有一項東西,它叫時間。
怎么去規劃時間的使用,怎么把時間轉化成經驗,怎么再把經驗轉化成專業,這是值得一生去研究的課題。
當你足夠專業了,在一個領域做到數一數二了。人脈、資源、錢這些東西自然會來。
千萬千萬,不要把順序搞反了。
任何一個時代,逆襲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但總有人能突圍出來。我想差別,或許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