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大決策,取消各種加分項,朋友圈各種文章分享,其中一篇《加分取消了,我們的娃該怎樣拼?》讓我感觸頗深。試問,我們的娃為什么非要拼?不拼又如何?拼的生離死別,拼的頭破血流,拼的孩子不像孩子,父母不是父母?有必要嗎?
為什么就不能讓孩子活得像個孩子,非要加上一副枷鎖,讓他們負重前行?為什么非要活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看了另一篇文章《中國父母分三層,看看你是第幾層?》,文章把父母分為:底層,放任不管,父母打拼,孩子的前途何在?打拼又是為何?中層,讓孩子活成父母想要的樣子“我都是為你好”,高層父母,讓孩子放飛自我。
自測了下,我以為作者會把像我這樣的稱作最底層,沒想到是最高層。
我不想讓孩子去拼,喜歡的就去做,做了就堅持,我只是努力去培養他的興趣,為他的興趣提供引導和輔助。至于將來他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沒有大多數父母的想法,我只是覺得做個好人,健康快樂,能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事,足以!不要活成別人希望的樣子,做好自己!
很多時候,教育體制的變革,并沒有改變教育現狀。究其原因,是因為父母的觀念沒變,學校的選拔機制未變,教師的管理機制未變,教育局面很難改變。
試想,學校沒有三六九等,學生各憑本事拼爭,學校永遠為你打開,只要你想學,隨時可以來,不想學,學校可以不接受你,不是強制你完成義務教育。而是你愿不愿意學習,“萬官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未嘗不好。
學了一年,沒學成,繼續讀,就算三五十歲,只要你想學,學校就接納你。只要不想學的,那就早早的去闖蕩,跌倒了想學的,隨時歡迎你,學校教育不了的,去勞教所,總有去處。
老師受到所有的尊重和愛戴,因為他們掌握著學生的“生殺”大權,但是選拔教師要嚴格,品行不端,學術不強者不能為師。
不是學習不好了,那就去幼兒園當個幼師吧!找不到工作了,就去考個教師資格證,去當老師吧……魚龍混雜,虐童事件才層出不窮!
幾年前曾有幸接觸過幾次韓國或者日本的家長。韓國把老師叫家長看作一種榮譽,而且他們必須要給老師帶點小禮物以表示尊重,當然只是小手機鏈,鑰匙扣之類的,但是卻包涵著一份心意。再有就是聽老師描述孩子在校表現時,他們面露愧色,不斷的起立給老師鞠躬,表達歉意。日本的家長也是不斷的鞠躬,不斷的感謝,仿佛老師關注了他家孩子,就是莫大的榮幸。
我想在日本和韓國當老師的人,肯定是昂首挺胸的吧!
當然我們國家也尊重老師,但是各種規則的制定,讓他們難以昂首。有法律保護學生,不準打罵,不管學生多么可惡,都只能哄勸。但是卻沒有法律保護教師,如果學生打教師就無人問津了。
再從家長的角度看,很多家長是攀比心理,都覺得自己孩子好,沒錯!但總有個高低,智商有,情商也有,當然后天的培養也有。都是一味的去上各種輔導班,似乎他家娃上,我家不上就會落后。他家娃是牛娃,我家的為何就不能?
于是沒有了周末,沒有了假期,沒有了童年,爸媽不再溫柔,孩子不在可愛。沒有銀鈴般的笑聲,只有無盡的怒吼和哭泣…
殊不知,先天因素真得改變不了,有的天生就是牛娃。所以我們的孩子什么樣就活成什么樣,不是每個孩子出生都是將來的總統,那總統就不值錢了,平常人反倒金貴。
孔子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各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做總統有總統的難處,做個粉刷匠有粉刷匠的快樂!我意無他,健康快樂是遵旨。活成自己的樣子,讓孩子像個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有顆求知上進的心。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懶惰時鞭策他,迷茫時指引他,有困難時幫助他,想學時創造學習的條件。
這樣,我們工作的目標也明確,孩子的目標也清晰,學習有興趣,家庭有樂趣。孩子還是可愛的孩子,父母也是幸福的父母!人生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