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一壺歲月的茶,暈一朵嫻靜的花,她生于亂世,卻心懷一份與世無爭的寧靜。
? ? ?百年歲月,在蒼茫的歷史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是在一個人身上卻是一段非常漫長的時光。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楊絳先生“回家”了,在“打掃戰場”結束之后,與至親至愛的兩個人團聚。【稱呼女性為先生始于五四運動之后,當時全社會提倡男女平等,一些杰出的女性被尊稱為“先生”。】
? ?楊絳先生的一生有很多種身份,是文學家,是翻譯家,是女兒,是母親,但她最驕傲的稱呼想必是,錢鐘書的夫人。錢鐘書與楊絳就如同并蒂蓮一般,沒有錢鐘書的楊絳是不完整的,同樣沒有楊絳的錢鐘書也就不是錢鐘書了。書香門第的才子和出身名門的佳人,兩個人相知,相守,組成一個家庭,他們的愛情一直流傳為一段佳話。
? ? ?滄桑歲月里,他們真正做到了無數人期盼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無論有多少艱難困苦,風風雨雨,他們都攜手走過。錢鐘書曾談楊絳:“在遇到她之前,我從未想過結婚的事;和她在一起這么多年,從未后悔過娶她做妻子,也從未想過去別的女人。”這讓我想起了《何以笙簫默》中何以深說的那句“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就是將就。”顯然錢鐘書不愿將就,他曾對楊絳說:“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沒有生離。”這真該是世上最感人的告白了吧!
? ? ?當時光流逝,生活褪去最初的華彩,她不再是當初不識柴米油鹽的蘇州小姐,為了支持丈夫寫《圍城》,心甘情愿地攬下所有家務活,并辭退保姆以減少開支。而錢鐘書對她更是贊賞有加,以至于在朋友間留下了“譽妻癖”的稱號。
? ? ?這一生,她從未停止過學習的腳步,即便是在相夫教子時期,楊絳先生也從未忘了個人精神上的追求,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 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 ? ? 百年時光,彈指一揮間,歲月不在,卻難掩風華。一生低調、淡泊名利的楊絳先生一直堅持讀書,堅持寫作,用她慣用的方式紀念逝去的親人,為了他們“好好活”。在《我們仨》寫道: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這般豁達的人兒在這世上當真是少有的!
?猶記得楊絳先生在百歲生日時的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也許正是經歷了百年的人生,才會如此淡泊,也許這種心態自小就一直伴隨她到老,所以才會與世無爭,大隱隱于市。能像她活得這般充實、恬淡、知足的人,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實屬難得。
? ? ? 雖然楊絳先生她已經靜悄悄地隱身于這個時代,但何嘗又不是在靜悄悄地影響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