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個人死后尸體都能自動變成一本書,書的內容就是死者的生平。這樣一來,有人成了名著,有人成了禁書,有人變成菜譜,有人變成地圖,有人是美圖秀秀使用手冊,有人是小旅館的登記簿……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圖書館,我們讀著別人,寫著自己,等著被讀。
不記得是哪位老人說過,每個老人都是社會和國家的一筆財富。傳說秦始皇獨裁統治,又嫉賢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為人到60歲以上更有經驗,便頒布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歲以上的老人紛紛想法躲藏起來。
想一想人活到六十歲得有多少經驗和智慧。而這些智慧和經驗最好的傳播途徑就是書本,有智慧的大人物寫出先秦諸子百家,寫出了自己的思想觀點。
老子沒有《道德真經》,莊子沒寫《南華經》何來“老莊學說”。孔子周游列國后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方才有了我們的“儒家思想”。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以古為鏡不就是讓我們多讀書嗎!今人總結: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每個讀書人的理想。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不是在這樣踐行自己的人生理想嗎?
一生漂泊的詩仙李白,又有那一日不是書酒不離左右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詩圣杜甫寫下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多么深的感悟啊!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耗費了十九年。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近現代錢鐘書以十五分的數學成績進入清華。他入學后的第一個志愿就是“橫掃清華圖書館”,要讀盡清華藏書。至今無人超越其四年清華讀書量。
夫人楊絳曾在《我們仨》書中回憶,錢鐘書幾乎把所有的假期時間用來讀書,以至于“在清華待了4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有去過。”
吳宓曾贊他是“人中之龍”:當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輩要推陳寅恪先生,在年輕一輩中要推錢鐘書,他們都是人中之龍,其余如你我,不過爾爾。
讀書對于一個普通寫作者來說,可以說就是輸入,名著大作讓我們學會遣詞造句,讓我學會各種寫作技巧,讓我們感受作者所處社會環境的世景百態人間冷暖。
普通的寫作者也用自己手中的筆描繪著自己的人生軌跡,勾勒出自己所在社會環境的一處獨到風景。
正如高爾基所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能使人從野蠻走向文明,從書中我們能學到如何更好的生存,書籍能夠充實人的頭腦,使人們能夠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然后徹底認識世界,才能對其改變,然后人類才能進步。
無戒21天寫作訓練營第十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