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的深秋透著些許涼意,路上點綴金秋的使者,不經意走過了秦淮河畔的幽幽小巷,腳下窸窸窣窣,也無意纏綿,心緒不寧。
些許想法使我不能纏綿,甚至于在這落葉的深秋,于我也不過添了幾分清冷。
好像看到了故都山頭的紫羅蘭,紫羅蘭的花語是:清新的愛,無盡的思念。
思緒恍惚間又集中于一點––思念。首先涌進腦海的是對于故都的思念,那是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滄桑,又有著明知過眼煙云隨風易逝卻又有些難分難舍的情懷,或許情懷在這里更能形容思念故都。或許因為情懷,總會在不經意間想起,不經意間淡去,無聲無息,留下的只是偶然的一曲清喉,悲涼之曲。
故都的秋總要比別處晚那么幾分,當朔方的雪已蓋過枝頭時,故都的樹枝才顯得些許蕭瑟,枝頭鳥三五成群卻也有些孤單。這時城鄉之間總有那么幾排白楊樹,樹葉紛紛揚揚,在家鄉人看來卻別有一番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風味;而在獨在異鄉的我來說,是滿眼風光在心頭,無力惆悵,卻也相思。
念一座城,不是城市有多美好,而是那里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有意義。我生于故都,那里的城不是獨屬于某一個人的城,而人卻是屬于這座城的人。我的城不需要多好,卻需要有情調,而故都的情調在于那有些枯舊的木屋,下雨天總會有些泥濘的小道,還有那街頭街尾一不注意就錯過的奶茶吧。錯綜的思緒匯聚交織,好像回到了曾經,那時候的我們總想著有一天離開,滿腦子充滿了對遠方希冀與憧憬;而離開后才知道人生不止詩和遠方,還有家鄉。
離鄉的人都好著家鄉的那一口,南方的辣總與北方的微甜有些沖突,熟悉的辣味只有家鄉才能感受。有事沒事,家里體貼的母親總會有心地給孩子準備那么些辣椒,裝在罐子里,由各種快遞公司輾轉千里,送到孩子手中。而孩子總會有那么幾次在電話里透露出對母親手藝的贊賞,這樣再多的忙活在她看來也就值得了。
鄉愁是總是伴隨著思鄉的人,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但思鄉更多的是對家人的思念,對親人的思念。
或許對家人簡單的定義就是:他們是那個無條件在背后支持你的人,那個與你共患難的人,那個在你失敗時鼓勵你,成功時比你還激動的人。獨在異鄉為異客,家人不在身邊,到了哪里都是異鄉。有時候家人就像一杯清淡的水,沒有酸甜苦辣,有的只是平平淡淡,但卻是口渴時第一個想到的,這杯水就一直在那里,無色無味卻最為重要。
二十多年前,父母一起組建了一個新的家庭,從無到有的喜悅充斥了心靈,在他們心里初次有了家的概念。二十年后,送出最后一個孩子,家的感覺更加濃厚了,父母是家的靈魂,他們在哪,家就在哪。而我,離開父母的第7年,依舊有著最初的思念,那是一個讓你孤獨時有期盼,落寞時有港灣,隨時隨地精神的慰籍,也是一個值得永遠絕對的信賴的依靠。
思念家人就像回放一場場回憶,充滿著感情的回憶。偶爾一聲聲無拘束的笑聲回蕩在腦海。家人陪伴的感覺或許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更多人覺得那種回憶是你希望重演的曾經,也是一種期盼,一種熱愛,一種讓你覺得生活枯燥但又精彩的感覺。
思念的感覺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對家人思念是幸福的,對心上人的思念卻是痛苦的。家人的思念亦可見,可對心頭人兒的思念就像一片空白的天空,茫茫無邊際,無可觸摸。
回首往昔,那心上人兒,即使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也就此別過,下次一見,遙遙無期。人的一輩子沒很長,足以讓你們相忘于江湖,一輩子卻也很短,短的你們還來不及說再見,也不敢說再見。
故鄉有位好姑娘,我時常夢見她,軍中的男兒也有情,也能帶你走天涯……《軍中綠花》中的這段歌詞,也正是許多漂泊在外的人真實寫照。遠在他鄉的思念,伴隨著由北向南的季風,少了很多雜質,多了幾分厚重。這時或許會想:每個人都有很長的路要走,前路也少有交集,心中不禁有些傷感,而傷感過后又感慨時光如白駒過隙,了了無痕。
走過的路,見過的人,構成了你值得思念的一切。點點滴滴,匯成了一杯醇厚的酒,敬家鄉,再敬親人,剩下稍有醉意的思念留給那個遠方的人兒。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古都的深秋,霓虹燈總有些許凄冷,薄霧也帶幾分朦朧,透過三三兩的楊柳依稀,余下了一池疏影。
站在秦淮古河畔,悠遠的辭曲,惆悵的情懷,一一自動展現。
曾經有感寫過三行情書如下:
韶華易逝,
既是城市光影,
亦是傾城如你。
時間匆匆,也為韶華,分隔兩城,幾縷光影,亦能想起心頭的你,傾我之城。
文字/施鵬程
編輯/周宇慧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