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讀古詩,總是覺得古人故作風雅,任何感覺都咬文嚼字,那么多的心緒,要用那么少的字去描述,好像字越少的表達,才能寫出感受來。去問老師,老師總是說,要學會感受作者的心境和意境。后來看到“感同身受”這個詞時真的是驚奇。就有這樣一個詞,直指內心,就有這樣一個詞,像極了有人安慰時說的“你的感受我能理解,我能感覺你的感受”,一個詞勝過一千句安慰,那就像是一種救贖,滲血的傷口也能自愈的強大。
現在才明白,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謊言。這個世上最不能的事就是感同身受。年少時,以為自己經歷閱歷不夠,沒辦法很多事感同身受。現在隨著歲月的增長,卻明白,是真的沒辦法感同身受。每一個人心目中的挫折,遺憾,憂慮,都只能自己生生受著,所有能說出來的苦、累、焦慮感覺,語言是最蒼白無力的表達。所有能說出來的委屈,都不夠委屈,所有能說出來的苦,都不夠苦。
佛說:“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那一樣哪一個不是透著極個別的感受滲浸在其中的。
生命里任何事都是處在選擇中,即使是生活的瑣碎也讓你選擇,兩者擇其一,選了這個就不能再選哪個,甚至有時候不是兩難之間,是更多的選擇,卻不一定是更好的選擇。選了就沒有回頭路,回不到原點,只能一直選擇下去。甚至沒有辦法想,是不是選了另外一條,是截然不同的人生境況,但是人生沒有如果,任何追悔莫及都是海市蜃樓,甚至飲鴆止渴。
有時候,我也常常在想,這個世界上是不是也有另一個我,選擇不同的路,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際遇。但即便是你選了另外一條路,你和那個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不信,現在就是給你一次重來的機會,你的感受都不一樣,就是同一件事,你差一時一刻,你自己的感受都是不同,任何旁的人豈能感同身受。
任何的安慰里,給你支持的除了雪中送炭,錦上添花,溫暖的鼓勵,還有更多的經驗在里頭,最終還是等你自己或茅塞頓開,或承受,或處理。
有一句話說得好,快樂可以分享,痛苦無法分擔。因為感受這東西,就像同一個母親教養不同的孩子,一句話說出來,領悟是不同的。
所以悲憤出詩人,情緒最濃烈的時候,寫的時候往往是寫了刪,刪了寫,垃圾桶里都堆滿了,眼下卻只有幾個字。千錘百煉出來的卻是最平凡無奇的幾個字。透過幾個字你浮想聯翩的也是你自己以為的感受。詩人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什么,往往要聯系前因后果,才揣摩出個大意來。評論員總不是那么好當的,你以為他在東拉西扯,也就真是了。只有寫的人才知道,他想要表達什么。
書讀的多了,感受也就更多了,可表達卻越發少了。因為只有你自己明白的,誰也無法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