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1詹晶明聊爸
昨天聊爸的文章《教孩子,如何用“打”的藝術來懲戒》引發了很多朋友熱烈的討論,今天我得給大家一個回饋,繼續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位朋友給我留言說——
聊爸,對于“打”的懲戒凡事,我不認同。相信會有更合適的方式來做好親子溝通的。
我當即回復了他:我贊成,教育中能不打則不打。
但這個話題被熱烈的討論開來之后,我一夜也難以入眠,想了很多很多。想到我奶奶,因為我在出席她老人家朋友的家宴上,表現得不懂禮貌,奶奶當場是沒有罵我的,之后,也沒有打我,當時我奶奶卻用了七年的時間,陪著我,規范我的言行,她也在這七年里,幾乎沒有再參加任何朋友的家宴,甚至聚會。
聊爸的這篇文章有詳細的描述
我非常非常敬佩我的奶奶,但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擁有我奶奶這樣決心的人是非常少的,她老人家為了把我們的這些孩子培養好,可以算是用盡了她生命的力量和全部的智慧。我媽媽也在自己做了近二十多年婆婆之后,才明白、盛贊她的婆婆會教育。
于是,我又想起了一位母親,帶著12歲的孩子來到我的工作室,希望能解開她與兒子之間的沖突之苦。
當我見到這對母子的時候,我可以從很多細節發現,兒子是很愛護自己的母親的,但母親卻把所有的關注點都集中在了兩件事情上——
1 孩子太愛玩游戲
2 孩子學習不上心
我問過孩子為什么那么喜歡玩游戲,他說除了游戲真的很好玩(同學們都玩)之外,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全班最厲害的那個,目前已經是第二名了。那他為什么一定要成為第一名呢?是想稱霸全班嗎?他的回答是:“那個第一名經常羞辱我不會玩!我很生氣!我一定要碾壓他!”
我知道了這孩子內心的自尊心是非常強烈的,我也很想能幫助這個孩子從技術上,將游戲玩到一個極高的水準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功體驗,而且在獲得這個成功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思維上的進步,對學業的成功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比如我想我會先了解這個游戲,看看孩子在玩這個游戲的思路是怎樣的,這對于我們了解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技術性的了解。當然也可能我并不能在這個技術問題上比我們的孩子更高明。
當我已經感受到我的能力和智商,不能給我孩子提供幫助的時候,我就會去尋找其他的社會資源——很會玩這個游戲的年輕人——請他們來協助自己的孩子思考,訓練,制定技術提升的計劃,最終獲得極大的成功!促進孩子實現自己的理想。
理想不必是一件偉大的事情,理想也不必一生只有一件,對嗎?目前,我們已經知道了孩子的最期望達成的理想是玩這個游戲得全班第一名,在技術上完全碾壓曾羞辱過他的那個同學。那么,我們為了能讓孩子早日回歸到學習上,提高玩游戲成就的效率,就變得非常重要了,是嗎?
難道我們要無視一個孩子的強烈自尊心的存在?!讓他去接受被他人羞辱的事實?!
當然,我們在一起談論游戲之后,也談論了學習,談論了學校老師與我們學習熱情的關系,還明確達成了共識——學習也是一門技術,與老師教的好壞;我們喜歡不喜歡這個老師;或者這個老師喜不喜歡我們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件事情——
我們學會了
還是沒有學會
不會,就必須想辦法學會
孩子和媽媽都高高興興地離開了我的辦公室,媽媽表示能理解孩子玩游戲,孩子表示他一直認為讀書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也非常確認學習和游戲都是技術問題,他非常愿意接受聊爸的意見,并表示了聊爸是非常理解他的,他也是非常認同聊爸的。
但是沒有過幾天,我就再次收到了那媽媽困擾和求助——孩子玩游戲依然未改,玩起游戲來根本就停不住,現在甚至還多了一個理由——聊爸都說玩游戲是可以支持的。
媽媽表示——孩子對聊爸的話是有很大誤會和理解偏差的。我卻生出了另一個想法——媽媽對聊爸的話是不是也有理解上的問題呢?
這都發生在昨天夜里,所以,我雖早早上床,卻難以入眠,輾轉翻覆,想了又想……
聊爸在哪里出了問題呢?聊爸提出的教育方案,怎樣才能對我們的家庭教育,孩子成長有實際的幫助呢?
最后,我認識到我們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原生的形態,都有自己特殊的環境,所以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事實上,世界上就沒有什么唯一標準正確的教育方法,如同《金剛經》所說——
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因此
家庭教育
需要合適其家庭環境
走心
才是根本
比如能不能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雖然我們提倡不打孩子,甚至不要懲戒孩子,要更充滿愛和智慧地引導勸化孩子成長。就如同上面那位朋友所說——可以找到更好的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可是在情急之下,父母家長的素質水平如果達不到那么高,又不能打,那怎么辦?家庭教育如何實施下去?我們無法等到我們掌握了最好的教育方法之后,再來教育孩子的呀!
但不管我們選擇了怎樣方式來教育孩子,只要我們是愛孩子的,不起煩惱心不嫌棄孩子吵鬧的,愿意認真【走心】同理孩子的,那什么樣的方法都會是對孩子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父母會真心愿意時刻學習如何理解孩子,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會為了表達自己的正確而固守任何普世的真理的定式。
再比如那對母子,母親就是最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關注孩子玩游戲耽誤了學業這個問題,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孩子停止玩游戲,然后好好去學習。
雖然,我們都知道在解決問題時——堵,不如疏——可是,我們的習性是不愿意去疏(疏,就會我們父母要去學習了解游戲,一邊協助孩子提高游戲技術,一邊促進孩子好好學習),更愿意堵(立即停止玩游戲,或大量減少玩游戲時間以用于學習),就是固執地覺得堵是更快捷簡便的方法,于是“欲速而不達”的結果就這么出來。
我也終于明白了:媽媽帶孩子來見我,其實是為了讓我這個聊爸專家替媽媽說教孩子,規勸孩子停止玩游戲(難怪孩子一開始是不愿意來的),而不是真正想從聊爸這里學習到新的化解親子沖突的方法,想真正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
因為,我沒有聽到媽媽說她回去后,是如何認真地想了解孩子正在玩的游戲是什么?是如何去求助會玩孩子游戲的朋友的?是如何聽取孩子玩游戲的思路或與那第一名同學之間的技術差距在哪里的?等。
媽媽沒有改變,孩子也沒有改變,都是其家庭環境的原因,而其家庭環境沒有改變的最重要原因是——家長,教育者沒有走心。
對不起,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我無法讓我的方法處于完全正確,我所要說的,要分享的,要給出的建議,都是期望我們能在家庭教育中【走心】,因為我堅信——
如果我們父母能夠【走心】去同理我們的孩子,了解我們的孩子,接納我們的孩子,就能走進我們孩子的內心!如此這樣,我們就一定能把孩子從各種癡迷,或迷茫中帶出來,回歸到我們所期望的正確軌道上,健康成長!
聊爸在未來的家庭教育道路上,還是會一直這么與大家分享,一切走心的感受和經驗,一切走心的學習和研究。感謝大家,愿意與聊爸一起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