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立志,讀遍萬卷書,行遍萬里路。自認詩酒趁年華,且歌且行定不負韶華。
在我還是一個懵懂少年時,就一直以發奮讀書為目標,除了教科書以外其他什么書都看。
讀書的最大理由就是為了擺脫平庸增長智慧,從而做一個有思想力有情調的人,能夠擁有一雙慧眼,看透世間情事,放下常人所不放之事。
能夠擁有一顆心胸,懷抱世人所鄙棄之事。不想生活平凡,思想平白。
在書本里聽那么多的人講了那么多的道理,可是我卻不知道該聽誰的,都有理,又好像都無理。
道家教我們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儒家教我們與他人的相處之道,佛家教我們與自己的相處之道。達爾文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演講家說“做最好的自己”,印度有的教派卻說“我們生活的世界其實是另一個真實世界的倒影”。
希望通過書本了解這個世界,再透過世界了解自己。
可是這個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張楚曾經瞪著圓圓的雙眼,聲嘶力竭地唱,更像是發問:這個世界會好嗎?
可是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看《聊齋》、《閱微草堂筆記》》、《三俠五義》等書,只是因為里面的故事精彩,作者的文筆極好,對于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來說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鑒,亦可學古文,亦可發思古之幽情。
看《世說新語》、《增廣賢文》、《菜根譚》等文,可修身,可齊家。讀《素書》、《焚書》、《傳習錄》等,可治國,可平天下。讀《金剛經》可靜心,可修心,放下固執妄念,洗滌心靈,凈化靈魂,身處喧囂而心得大自在。
翻羅素,黑格爾,艾默生,尼采,維特根斯坦等大師的哲學著作,可帶來煩惱,可擾亂思想。亦可有思考,對于世界、自身、他人、科技、倫理、過去、將來、真實、虛無。可裝逼,可炫耀。
瀏覽通俗言情小說、現代抒情詩歌,淺嘗輒止,可寫情書情詩撩妹,可做情感分析師,可滿足對于美好愛情的意淫。
書讀多了、讀雜了就容易導致思想混亂,世界觀不清晰,思考問題缺乏統一價值觀的引導,思緒會冗雜不堪。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讀書死、死讀書,從來不懂得思考,不會取舍。
《道德經》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或許這就是我們聽了那么多的道理仍然過不好自己生活的緣故吧。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書里所講的道,都來源于生活,作者親身體驗過后,再加以總結就形成了他的觀點,要知道這些個觀點只是他的個人觀點,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
我也學著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通過音樂、通過電影,透過外在現象看事物的本質,希望終有那么一日能夠通透,可以頓悟,得到無上的大智慧,以肉身行走在世間卻不被肉身牽絆,靈魂在世間可以肆意穿梭而不受任何限制。
思想,輕可以如鴻毛任意飄飛;重可以似泰山剛毅雄厚。
后來,失望地發現,與這個世界有太多的隔閡,處處顯得格格不入,他人的世界怎么也走不進去,我的世界在他們看來簡直不是人該有的。似乎以前看過的書沒有成為營養反而成了累贅。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過幾本書的人,講起事情來總是口若懸河、妙語連珠、東拉西扯,會有一大通理論從他嘴里蹦出來,疑似飛流九天落,如陜北的壺口瀑布。聽上去像是在讀某位學者的論文,你會恨自己人丑還讀書少。
可是,每當遇到實際問題時,就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處理問題倍覺無招。
年輕的時候,我總是會將事事揣摩,希望透過事物的外在現象看到本質的機理;我總是希望不染塵埃,潔凈如洗,不管內心還是身體都要像萬里無云的天空一樣干凈,像夜晚高懸的明月,素樸、洞明、通透。
總是嫌棄平庸的人和事,對于我來說那就是一種作惡,讓我很不好受,如身陷沼澤亟待上岸;總是過度喜歡文學作品里描寫的浪漫世界,那種高高浮在生活之上的理想世界,給我無限的幻想。
網易云音樂里,在張楚的《孤獨的人是可恥的》下面有人評論:內心世界豐富的人適合一個人生活,那樣他才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不同意他的話。
我沒有發表我的看法,心里默默想:我的孤獨一半來自看書,但是我不可恥,總一有天,我要讓我看過的書成為我思想的來源、服務我的生活。還有一半源于一個人,那是一種因對他人和對世界的渴望而產生的情愫。
后來,我開始聽搖滾。開始聽各種各樣的音樂。穿臟臟舊舊的衣服,吃大蒜,看紀錄片,去人跡稀少的街道,去很少有人去的地方。用手機拍人,拍老人,拍健碩的老人。看他們下象棋,滿嘴臟話,性器官橫飛,青筋暴起,唾沫星子四濺。
后來,我開始和美女聊性,聊以前看過的黃書,聊《癡婆子傳》和《金瓶梅》里那百分之幾的不可描述,聊人性,聊佛,聊她的初戀以及初夜。我開始用其他的方式代替以前常說的那句“我愛你”,我知道女神也會有腳臭,夕陽就和橘子沒什么兩樣。
后來,為了給她買禮物去酒店打工。在飯里節約錢,去論斤稱書店買盜版書籍,去地灘買舊的發黃的書,那樣的書攤在手里反而心情酣暢,《老殘游記》里描寫喝茶的那一段最為精彩,仿佛那股甘甜怡人的味道已經飄進鼻子里,沁人心脾。
四月里花開、下雨的早晨輕輕地你說親親我的嘴巴再起床,嬌慵卻嫵媚。恐怕李漁和曹雪芹才能有那樣的功力,給人那樣的錯覺,試問人生何所有,幾杯春茶兩人嘗。一月不吃幾次肉,不意淫美麗的姑娘,不喝酒,不抽煙,打電話給舊友吹吹牛,做幾次美夢和女友通幾十次電話。
給老媽打電話說今天沒下雨,說老爸不給你打電話就是小氣吝嗇,等會要去好好學習不再戀愛,氣得老媽用掛掉電話威脅。給老爸打電話,少抽點煙,喝啤酒可以長肉抽煙有什么意思,他說你不懂。搞得我好像沒有失戀過一樣,據說男人心煩壓力大就喜歡抽煙。好想抽抽煙,懷念一下逝去的青春。
看到初戀給我發消息不再激動得濕了眼眶,我開始淡定。看到好的東西就想分享給別人,但有時會弄錯對像,她喜歡流行歌曲,我卻分享給她一首振奮人心的搖滾,她不理解,說:吱哇吱哇,歇斯底里,像虐待動物一樣,那樣的歌真的好嗎?我只能說:你這樣傷害我們的感情好嗎?我要是分享給那樣的人薛之謙或者鹿晗,他們會說我有品味。這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道不同,可以求同存異,不要急,慢慢來,世界很大,而我們還很小。尤其是我們的心實在太小。
后來,開始對很多事情感興趣,是為了將自己放入這世界,不被視為異類。可以存異,我們生來就是要保持自我,接納陌生的世界。竇唯在音樂追求上高人一等,令其他人不能望其項背,他還不是頂著一顆禿頭,腆著中年大叔的啤酒肚,出入菜市場,穿著素衣和常人無異。
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本不該如此寫來,來誤導他人。
讀書,到底好還是不還不好,欲知此事,還得等到以后見分曉。現在,全靠自己心情取舍。但是書里的世界,你所處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也是兩個世界,這要看如何取舍、如何參。
寫著寫著,發現應該給我的標題打一個雙引號,加粗。見者見山是山是水全憑自己。寫著寫著,發現犯了大忌: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同樣,見者,見山是山是水全憑自己。是騾子是馬全憑自己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