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孩童生長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德經 . 第三十七章》
“道”總是無所作為,但是又沒有東西不是出于它的作為。侯王如果能守持它,萬物將會自行化生。
老子發現“道”在作用于萬物時的表現,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順應萬物各自的存在法則,即各安其位。“無不為”是相信萬物自在的天性與稟賦,即各守其道。作為國家治理者若能守持住“天下之道”,萬物將自行化育生生不息。
關于“無為之道”的經世致用,莊子亦多次表達相同的理解,《莊子天下》篇中說,“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意思是說,古代養育天下的統治者,無所追求而天下富足,無所作為而萬物自行化育,深沉寧寂而人心安定。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老子和莊子所說的“無所追求”和“無所作為”,并非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而是要去除那些超出有自然本性的“嗜欲與奢求”,尊重人與萬物的內在的天性和稟賦。所傳遞的是對自然法則的敬畏,以及對天地萬物發自內心的天然信任。
要想實現“無為而自化”,人首先需要保持內心的虛靜,即前文莊子所說的,“深沉寧寂而人心安定”。在靜下來之后,才會免于浮躁,不為外物干擾,回歸自在的本性,即“各安其位”。
安守在屬于自己的位置上,內心自會清明。以順應自在的法則存在生長,個人潛能自會得到彰顯,即“各守其道”。在現實生活中,能做到“各安其位,各守其道”,其實并不容易。
蘇東波有一首《東欄梨花》小詩說的尤其的好,“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蘇軾說,桃花粉艷,柳絮紛飛,人們競相追逐。唯有那東欄梨花,一株獨立,傲然如雪,堅守一隅,不慕繁華,不是因為它內在自有的清明使然嗎?
于東坡而言,這是一份對自我的心性回歸,對人生的明澈關照。若有這“東欄一株雪”常駐心間,不管是“圣人”,還是你我,皆可內心寧寂清明,皆可守持“無為之內在自在之本”,皆可實現萬物自我化育的“無不為之所愿”。
圣人如此,你我如此,孩童亦是如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無為是既守持屬于父母的位置,又尊重信任屬于孩童的位置。首先努力成長自己,為孩童提供有愛的家庭情感空間。
尊重孩童的天性與稟賦,信任孩童會為自己的生命成長負責。在孩童取得深度成長后,既為其高興,分享孩童的成就感,反饋孩童的內在努力,又能及時退回自己的位置。
在陪伴孩童生長的路上,安守那心中“東欄一株雪”,洞悟那“人生幾清明”,您準備好了嗎。
天下父母,與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