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有力度,說話要適度,胸懷有寬度,眼界有高度,讀書有厚度。
辦事有力度
王陽明認為:辦事是最靠譜的修煉。
所謂“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人需要在事情上磨煉,下功夫,在忍耐中成長,在逆境中成熟。
做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一切都會順其其然,不求自來。
說話要適度
老話常說:“一言折盡平生福。”
王陽明也道:“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將勸意多,方是。”
隨意指責他人的人,只會暴露自己的低素質。
出言有尺,說話有度。
不說大話、空話,不說廢話、壞話,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
所謂“仁者,其言也讱。”謹言實為修身之要。
胸懷有寬度
古今成大事者,都是寬宏大量、氣吞山河之人。
王陽明認為,心胸狹窄,是災禍的根源,坦然才會有福報。
他曾說:“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心胸狹隘之人,局限的不只是自己的思想,困住的更是整個人生。
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人無完人,事無完事,心胸大了,事就小了,彼此包容,天下太平。
有一句古語是這樣說的: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芝麻綠豆大的事兒,無足輕重隨它去。
容別人所不能容,將得別人所不能得。
眼界有高度
年僅13歲的王陽明問老師,“何為第一等事”?
老師說當然考狀元是第一等事。
王陽明說,“登第恐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讀書學做圣賢。”
在當時,考取功名是讀書人的首要目標,但王陽明卻不走尋常路,要做虛無縹緲的圣賢。
他父親知曉后有點不以為然,但祖父十分欣賞他。
因為,眼界決定思維,思維決定格局,格局決定結局。
《顏氏家訓》里有一個名言:
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山中人不信。
眼界小的人,很難相信山外有海,海外有山。
比起見識的廣度,眼界更是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深度,預示著人生的高度。
讀書有厚度
英國作家雪萊曾說:“讀書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虛。”
深以為然。
一個人知道得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無知。
王陽明認為,讀書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記得”,第二重境界是“曉得”,第三境界重是“明心”。
“記得”只是記住了書中的話;
“曉得”則是理解了話的意思;
“明心”是需要在心上用功,存本心,讀好書,近賢人。
讀好書就是與高尚的人談話,多讀書是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書讀得越多,越能明事理,越能擁有不俗的人生。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人生投資。
量變會形成質變,總有一天,你會感謝你讀過的每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