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二十多歲,為什么害怕改變?

(1)

每到十月初,村上春樹就會被拿出來消費一番,因為在諾貝爾文學獎的這條路上,他已經陪跑多年。今年亦不例外,估計有不少人認為今年該頒給他了吧,畢竟小李子都已經將小金人收入了囊中。可惜,我們只能再一次給村上春樹一個大寫的心疼,因為接過了瑞典文學院榮譽的是他喜歡的歌手鮑勃迪倫。

作為村上春樹的忠實讀者,我很希望他能獲獎,可在這里并不想討論村上春樹是否有資格獲諾貝爾獎。他是不是滄海遺珠對我們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從他身上我們是否能學到些什么。

今天,我想說的是,村上春樹將近三十歲才開始寫作這件事。

或許很多人會很驚訝,一個頗負盛名的作家竟然會在那么晚才開始自己的寫作生涯,但事實如此。

村上春樹從早稻田大學戲劇專業畢業之后,并未從事與之相關的行業,而是成為了一家爵士樂酒吧的老板,白天賣咖啡,晚上做酒吧,據說,生意很不錯。

直到多年之后,他在神宮球場不知受到了什么感召(他本人也說不清道不明),突然動起了寫小說的念頭,而且說寫就寫,往后的每天晚上,他都會在餐桌上奮筆疾書。如此一來,成就了他的第一部小說《且聽風吟》,可喜的是這部處女作一炮打響,獲得了群像新人獎。

此后,他便一邊開酒吧,一邊寫作。

按理說,酒吧作為主業,寫作作為副業,這樣的生活模式也挺不錯。可是兩年后的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酒吧的生意(要知道那時候他酒吧的生意很紅火),決心從事專業寫作。就這樣,一部部文學作品便在往后的年月里相繼問世,他也一躍成為當今日本在國際文壇中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

我曾想,村上春樹當年要是放棄的是寫作,以他的人格魅力,應該如今在酒吧經營上也能混得有模有樣吧,若以經濟來衡量,也不會比現在身為文豪的自己差吧。

面對已經開了六七年、生意紅火的酒吧,他選擇的是徹頭徹尾地改變,投身到連自己都不確定能否出人頭地的寫作上。是在萬千作家中湮沒,還是在萬千作家中矚目,那是一個未知之數。想必當時的村上也沒有絕對的把握能夠說自己將來能成為頂級的作家。

我相信一切都是因為喜歡,是他希望能換一種方式在文字上放逐自己的夢想,所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改變,從社會角色到自我心態都要進行一個極大的改變。

這種改變是一個跳出舒適區的過程,是一種直面不可期未來的轉換。想來已是不易,做起來就更加困難。

(2)

前段時間看了馬云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對他所說的一句話非常有感觸,他說現在很多人都是睡前想想千條路,醒來照舊走原路。而這也確實成為了當今社會的常態。

人幾乎都是向往著改變的,因為只有改變,才能變得更好,安于現狀就只能將自己固化在已到達的層次上,失去了向上流動的欲望和能力。但是有意思的是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做出了改變的人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我以為不外乎以下三點:

第一,人總是期望著一種可控性的生活。

這種可控性越具體越好,不能只是大方向,而是希望所有的細節都按部就班地在軌道上周而復始地運作。一旦在這種現狀中加入改變的元素,無法進行可期性操控,人就進入了一種不舒適的狀態。而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根性,既然安于現狀是舒適的,在當時是“有利”的,又何必瞎折騰呢?

第二,人們對于得到與失去的短視,以及錯誤地評判了得到與失去的標準。

人其實對數字是沒有好感的,但是一旦用來比較自己身上的利益得失,數字又是人最喜歡利用的工具。人也普遍不熱衷于系統性的邏輯分析,除非某事的改變會對既得利益產生影響。

改變與否,人們大多將其訴諸于經濟上的衡量,而且大多數人只衡量暫時性的經濟效益,而不從更廣大的時空間和更多維的層面上考慮,就導致錯失了抓住能獲得遠期大“利”的改變機會。

第三,人們想太多的同時沒有相應的心理承受能力。

任何人在思考改變時,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上,都是希望朝著更優的方向出發。但是想太多的人們想得更多的不是變得更好以后,我將會是什么樣的生活,我將以什么樣的新姿態面對這個世界。而是我要是失敗了,我將會受到身邊多少人異樣的目光,我在他們的眼里會變成一個徹底的loser,我也將永遠抬不起頭。行動上兵草未動,思想上早已血雨腥風。正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沒有一個強大的內心,是很難承受來自外界不和諧的聲音的。

曾看過一本書,其中提及一個道理,人不是不想成功,而是不敢成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想要成功意味著改變,改變就是從方方面面將你以前構建的世界剝解掉,然后重構一個于你而言并不熟悉的世界,這個世界的可能性太多,潛在的風險也很大。那么,當失敗和成功的概率對等的情況下,人們往往選擇不去動搖現狀,畢竟平庸才是最舒適的活法。

(3)

我有一個朋友,且叫他安君,大學畢業后便進入一家世界五百強的公司當程序員,整日面對著電腦,一行行密密麻麻的代碼似乎要從過去輸入到未來,仿佛日子就這樣一成不變地過下去了。

不過他在那家公司干了三年后,卻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都覺得匪夷所思的決定,他辭職了,要去考教師證。

周圍的朋友很不解,畢竟他當時的收入頗為可觀,如果真的辭去工作,去當老師,估計在經濟上要受到不小的壓力。

可當他說起他入軟件這一行算是“誤入歧途”,一直以來,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當一個老師,呵護祖國的花朵茁壯成長的時候,我覺得我能理解他,沒有什么比從事的工作正好是自己意愿所在的行業更讓人興奮的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如同他一樣,放棄月入兩萬+的事業,去從事一個會降低物質條件的工作,但是他算是做到了。

他成了旁人口中那個愛瞎折騰的傻子,在他還沒有開始另一段人生之前,很多人就已經預測了他的失敗和后悔。

教師證拿到手后,他謝絕掉親戚幫他在市里找好的一所學校,選擇了去一個偏遠的地區支教,在貧瘠的土地上種花種草種自己的人生。

三年間,鮮少與他見面,上個月他回來,我與他吃了一頓飯。

言語之間,談起他現在的生活,他說雖然在物質條件上大不如前,但是精神面貌卻煥然一新。如果時光倒流,回到三年以前,他依然會選擇做這個改變。

茨威格說,人生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但茨威格只說了一半,發現自己的人生使命固然是幸運,但算不上幸福。我覺得這句話可以改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在力所能及的年紀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并為之改變,為之奮斗。

不管未來如何,安君一定是個幸福的人。不畏懼未知的前途,不猶豫于彼時的決定,不動搖于周圍人的質疑,只堅持著自己的夢想,改變人生,成就另一個自己。

我開始決定利用下班時間寫點東西的時候,聽到過不少質疑的聲音。

“你以為自己還是十七八歲的小伙子啊,你這個年紀就應該找個老婆生個娃,隨心所欲地過生活就好了。”

“你是想出名嗎?但是不是說出名要趁早嗎?你都過了二十五了,已經過了早出名的年紀了吧?”

“沒必要瞎折騰吧?現在寫文章的人這么多,哪那么容易成功。到時候,在年輕的時候玩也沒玩得盡興,寫的東西也沒人看,多劃不來啊,還不如多享受享受呢。”

諸如此類的話,聽得耳朵起繭。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已是不易,要頂著這么多的質疑聲更是行走得步履維艱。

如今,我很感謝當初自己的決定,雖然犧牲了很多與友同樂的時間,但我也收獲了很多珍貴的東西,比如,第一本書的問世,便是那次改變的結果。

不管未來的道路如何,終點是否閃耀,我們總要走得漂亮一點,對吧?

理性地看待這個世界固然不錯,但是對于改變現狀,追逐自己夢想的這件事情,我倒希望我們能投入更多的感性。

要知道很多事情是做著做著就成功了,很多未來是走著走著就到了。

白石老人五十多歲還要衰年變法,姜太公耄耋之年才謀略戰場,我們這么年輕,有什么理由害怕改變。

但愿我們在往后的光陰里,不會再有“我本可以”的遺憾,而只有“我曾嘗試過”的驕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