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天,4點半的校園里夜幕還沒有褪去,穿著工作服的泰山國際馬拉松志愿者腳步快速的穿梭在每個宿舍樓層間,要求4點50在校門口山集合完畢,一塊乘坐舉辦單位安排的大巴。
經過前期志愿者選拔,我成為了其中一員。為了能夠做好這次志愿活動,上周六便早早來到會場幫忙工作人員,完成賽前完賽包物資安放。周六整天工作了6小時,其后晚上只是簡單睡了4小時,便在鬧鐘的鈴聲中急匆匆穿好志愿者服,簡單洗漱,簡單準備,打開宿舍門,出發集合。
走出宿舍,在走廊間依稀聽見5號宿舍樓其他泰馬志愿者說話聲音,走到宿舍樓門口,和我一樣大學宿舍在5號樓的泰馬志愿者零星站在門口。按舍管規定,宿舍樓每天早上6點開門,過早不會擅自開門放學生出去,除非得到院輔導員的許可,否則4點半舍管大爺是不會拿起手中重要鑰匙套,打開門鎖。
“大爺,真的要打電話給輔導員才開門嗎?”
“是的,這是規定。”大爺裹著厚厚的大衣,在值班室義正言辭的說。
隨后,某院的泰馬志愿者第一個拿起手機在凌晨4點半打電話給團委輔導員。電話接通了,打電話那位志愿者聲音十分急促,有些語無倫次,沒說幾句話,便早早將手機遞給舍管大爺。幾番溝通后,電話那頭的團委輔導員似乎明白之前那位學生想要表達什么了,與舍管大爺交流后,舍管大爺去開門了,打電話那位志愿者與同院的志愿者一塊沖出了宿舍。
看見有一個院的志愿者成功出去了,其他院的學生也紛紛鼓起勇氣在凌晨打電話給輔導員。
隨著走出門的人越來越多,最后只剩下了我,沒辦法我們院只有我一個志愿者。
“你呢,還要出去嗎?”
“肯定要出啊!”我說。
“那就打電話,不然不給開門!”
“大爺,我就不明白了,打電話不就是一個走個程序嗎,之前都有人打電話了,你肯定也知道我們都是志愿者啊!你看,我和他們一樣穿著相同的工作制服,還有工作證!沒事的。”
“你跟我說這個沒用,出了啥事誰能負責,你說不用負責,那也不行,這就是學校訂的規矩,我也沒辦法,趕緊給你們輔導員打電話吧!不然就不要出去了。”
說實話,我根本不想給輔導員打電話,不是因為我們院只有我一個志愿者,輔導員對泰馬不了解。而是,凌晨四點,輔導員要接電話不太可能,畢竟我們院的規矩和舍管大爺一樣死板苛刻。
胳膊拗不過大腿,5點鐘必須集合完畢,不然大巴會開走的。
嘟嘟嘟。輔導員沒接電話。
“大爺你看吧!我們院的輔導員不是那么容易接電話的,現在是凌晨,老師們都還在睡覺呢!”
語音剛落,手機顯示有人回電,打開手機回看,竟然是我的輔導員。
接通,我一臉鎮定的表述現在情況,電話那頭的輔導員聲音似乎十分平穩,完全沒聽見在睡眠中被打擾的不耐煩。
幾番周折,舍管大爺終于同意將我放出去了。
小跑出宿舍,奔向校門口,凌晨4點50分的校園遠方已經開始有些黃暈,颼颼涼風吹散頭發,惹得人睜不開眼。
從小到大,對于班主任總是充滿著抵觸,他們在我們面前總是一臉嚴肅,給人一種難以靠近的緊迫感。這份特殊距離感一直影響到現如今,但在上周天,我想我會對管我們的輔導員多些坦誠吧!作為大學輔導員,每天24小時手機必須開機,即使在半夜,有陌生電話一定要打電話回去,因為可能就在此時有學生有急事亟待解決,對于特殊情況,以不傷害學生為前提盡量不耽誤學生的社會活動,每個職業都充滿著苦與樂,盡心盡責卻依舊搞不定個性十足的大學生,不乖的我們其實一直都不知道每位輔導員都是敬業的人。
02.
坐上大巴,一路安全來到泰山國際馬拉松大賽現場。
一番休整過后,來到半程完賽包發放處準備開始投入志愿工作。
六點鐘,天亮了,陸陸續續選手們開始聚集在會場內外,他們身穿著短袖短褲,臉上洋溢著一股子躍躍欲試的輕松模樣。
他們中有的人是組團來的,也有的人是個人參加。
賽前半小時,我和一位參賽的大哥開始在柵欄兩側閑聊。
這位大哥他就是個人報名參加,他是一名馬拉松長跑愛好者,為了這次比賽整整一個月都在努力訓練并開車從山西來到山東。
大哥頭上帶著醒目的發條,勻稱身材看得出是馬拉松比賽常客。
大哥說以前對于跑步,根本不屑一顧,但真正開始自己一個人跑在馬路上,那種全身顫動酸痛感是會讓人上癮的。如果好幾天不跑步,全身都難受,不過,跑步也得有方法,剛開始時候可以先以兩公里起步,維持一周,一周過后再加兩公里,周而復始。跑步不能每天都跑,隔一天或兩天跑一次,一次跑十公里為最好。這樣膝蓋和跟腱磨損程度會小些。
一位要求拍照的參賽選手打破了我們間的對話。
擺出自信pose,站在一旁的我忍不住拿起手機記錄下這一刻。
回到完賽包發放區,因為要等到比賽結束我們才開始工作—給完賽選手發放獎牌,食物,水還有浴巾。趁著這空閑時間,我們小組成員開始將物資從囤放區搬到工作發放區。
幾番勞動過后物資搬好了。就等著選手們回來了。
時間一點一點過去,上午十點鐘,半程選手陸續到達終點來到完賽包發放處領取物資,穿著簡約參賽服的選手們臉上神態各異。有些人臉紅耳赤,大踹氣,而有些人也是面不改色心不跳,隱約看到頭上多了些汗珠。
泰山國際馬拉松大賽更多人參加的是半程,在后來一個小時內,人流開始逐漸增多,雖然一共有28個志愿者在半程發放區工作,但密集工作量依舊讓著我忙得暈頭轉向。
女生們負責發放,男生負責協調物資是否齊整夠數。
還缺什么,缺水嗎?缺浴巾嗎?缺獎牌嗎?缺賽包食物嗎?這是我周天重復說得最多的幾句話。嘈雜人群,烈日炎炎,男生們穿梭在發放區與物資囤放區間,來來往往。女生們頂著炎熱,仔細核對完賽人員,對完賽選手發放物資。并安撫與鼓勵完賽選手。
那是一份志愿者的責任,我們不謀求不牟利,只為完賽選手送去一份賽后的溫暖。
團結合作,總是在關鍵時刻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即使很累,但榮幸我們完成了任務。每位志愿者,因為共同向往走到一塊,又因同一份責任,傾盡所有。雖然在學生會里也承辦過各類活動,但畢竟面向群體不同,挑戰巨大,服務對象轉變為社會人士,刁難少不了,面對完賽選手對賽后物資不滿意的刁難,如何安撫,如何協調,這一份經歷,都是寶貴財富與積累。
志愿者,愿意支付時間與精力去幫助賽事組委會完成比賽安排,這份經歷是蓬勃的,也是激勵的。這次志愿者經歷,比過往躺在宿舍床上黑夜里感嘆大學后未來該是如何,多了些底氣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