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上是N師六期的第五課課程——《發問創造改變》,Max教練的分享了如何發問創造改變?
當別人遇到問題的時候,向我們發問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直接告訴對方問題的答案,而是問別人“除了這樣,還能怎么樣呢?”對方不用馬上回答這個開放性的問題,而是引起她們的深思,讓對方自己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從而內心產生愉悅感解決內心的問題。
聽完之后,印象最深刻的是Max教練講述的智慧老人的故事。
一位智慧老人看到一群年輕人在一片雜草橫生的荒地里拔草,那些年輕人都抱怨不已,因為費盡千辛萬苦拔去荒草,明年又會重新長出來。智慧老人并沒有告訴他們如何去做,而是提出問題:除了這樣拔去荒草,你們還能干什么呢?還可以怎樣干?聽完這個問題之后,這群年輕人心里很迷茫,他們也不知道具體該怎么做?
到了第二年,智慧老人再次來到那片荒草叢生的地方,眼前是一片金燦燦的小麥。原來智慧老人的問題,引起那群年輕人的思考,他們想到了在荒地上種上小麥,就不用再拔荒草了。
故事主要是告訴我們要學會發問:除了這樣,還能怎樣?
主要是理論就是“喬哈里之窗”。
改變的內在邏輯30問
一、目標:
1.你想實現的是什么?
2.如果你真的實現了,將會感受到什么?
3.如果你真的實現了,你會看見的什么畫面?
二、模式:
4.你是如何反應當前遇到的挑戰?
5.關于自己什么一再反復著?
6.你希望自己如何回應?
三、情緒:
7.你有什么感受?
8.他人有什么感受?
9.情緒背后要告訴你的信息是什么?
10.你希望自己感受到什么?
四、需求:
11.你需要的是什么?
12.他人的需要是什么?
五、價值觀:
13.這件事情為何對你如此重要?
14.又是什么原因呢?
六、信念:
15.什么在阻礙著你?
16.你害怕的是什么?
17.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18.是什么讓你相信了這個信念?
19.你希望自己相信的是什么?
20.當你真的相信了這個信念,會有什么不同?
七、我是誰:
21.這個挑戰是來支持你成為什么樣的自己?
22.如果不是為了錢,什么將會是你一生的工作?
23.如果你來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回看自己的一生將會帶給世界的禮物是什么?
24.想象100年后的人們,他們會是如何在感謝你的?
八、結晶:
25.此刻當下有什么新的覺察?
26.創造你想看見的改變,接下來有哪些選擇?
27.還有呢?還有呢?還有呢?
27.什么會是你的第1步行動?
28.什么會支持到你?
29.你希望我如何支持到你?
30.如果你是自己的教練,你會想要問自己的一個什么問題?
在小組活動后,大組交流時的金句:
p組第五課金句
1.強而有力的發問在對方的未知區、盲區、潛能區產生力量;好的問題來自于我真正聽到他的未知區和盲區,來自深深的積極聆聽。
2.成長是在犯錯中發生的
3.當看到孩子,學生,當他們不相信自己的時候,我會用發問的方式來支持他們,原來可以這樣!通過自己發現的方式,這樣的成長是從內到外的。
4.因為不相信自己,所以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限制了自己。
5.你希望被看見嗎?-被大家看見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6.提問觸及到我的未知區,對自己有了很多種新的發現,打開了心結!
7.因為不相信自己,所以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限制了自己。
8.當看到孩子,學生,當他們不相信自己的時候,我會用發問的方式來支持他們,原來可以這樣!通過自己發現的方式,這樣的成長是從內到外的。
9.通過正視我和孩子溝通的現狀,讓我覺察到我應該用教練式溝通和我的孩子進行溝通
10.不用給方法,要有意識去做
11.覺察—叫停—轉化
12.發問的時候要找到對方的未知區和盲區
13.阻礙你的決定的是什么
14.好問題來自深度聆聽
15.教練是一個實踐學科
小組活動總結:
日期:11月7日
組別:P3
是否測試設備:是
是否發預告:是
有無課件:無
開啟直播人員:張俊紅
教練:菁飛
分享者:郜首霞
總結人員:郜首霞
請假人員名單:無
課程小結:今天晚上我們3組3位成員全部參與活動,助教王愷老師也在我們組,菁飛教練在我們組進行指導對話。
小組課程總結:第五次課程學習,著重練習教練式的提問,被教練者是郜首霞老師,她提供的案例是怎樣與上高中的孩子進行良好有效地溝通?
菁飛教練、王愷老師、朱紅敏老師和張俊紅老師,四個人輪流提問,首霞老師給我們四個人提出的問題打分。
我們組提出的問題有:
1.你覺得怎樣的溝通是與孩子良好的溝通?
2.覺得理想的溝通場面是怎樣的?
3.你想要與孩子達到什么樣的溝通境界,你覺得最滿意?
4.你和孩子溝通時,阻礙溝通的問題是誰?
5.你期待達到什么樣的溝通效果?
6.你想和孩子做哪方面的溝通?
7.但你和孩子進行溝通時,你想實現什么?
最后首霞老師做了總結,她提出給她印象最深的問題有兩個問題:阻礙和孩子溝通的問題在于誰?在和孩子溝通時,期待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 菁飛教練、王凱老師也強調,在提問時,聆聽是最主要的,提出的問題要能夠引起發問者的思考,開放型的思考,讓被教練者的思維更清晰,氛圍更友好。
最后我們在大教室里,各小組的代表進行了總結,我們對教練式的對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教練是提問,不帶有任何的預設,而是順著發問者的問題進行好奇地提問,讓對方有覺察有思考,在今后的工作與學習中,對教練式的發問進行靈活運用,努力做到讓發問創造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