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第四章
在第三章講了如何無為之治后,這一章再次闡述了這個“道”,因為無為本身遵循的是這個道,如果你不明白道到底是怎么回事,這里再多講幾句。原文看不明白自己查字典啊。
因為當時的人們懂的事少,一碰到搞不明白的,統統歸結于神秘主義,所以老子不得不再解釋一下,這個道不是神魔鬼道,雖然這個道是萬物之宗,一直就存在,我也不知道他是誰的后代,看起來,它像是“天帝”的祖先。反正就是說這玩意早就在那了。
但是這玩意是怎么回事呢,估計人們還是云里霧里,估計后面幾章還要接著展開說。
畢竟古代人見識少嘛,博學多才的鳥毛先生讀到“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以及結合第三章之前講的無為之治,想到了兩個理論——兩個近三十年才出現的,就像量子力學、相對論一樣時新的科學理論。
一個是混沌理論。關于混沌理論,西方世界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形象的說明。
丟失一個釘子
壞了一只蹄鐵;
壞了一只蹄鐵,
折了一匹戰馬;
傷了一位騎士,
輸了一場戰斗;
輸了一場戰爭,
亡了一個帝國。
混沌理論是近三十年才興起的科學革命,而且是一個尚不完整的理論。說直白點,原來我們一直認為簡單的原因產生簡單的結果,實際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老子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了,所以他講了事物是對立統一的,普遍聯系的,變化發展的。當時天下大亂,都在尋求治國之道。治國是個很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圣人之治,為無為,首先要做混沌控制。
混沌控制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通過合適的策略、方法及途經,有效地抑制混沌行為。所以老子在第三章講,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二是選擇某一具有期望行為的軌道作為控制目標。所以他又講,要虛其心,弱其志,要實其腹、強其骨。吃飽健康相比搞些亂七八糟的門道是更具有期望行為的軌道。
老子思考問題的方法確實很值得學習,兩種思路,一個是認清“現實”,一個是重在整體。
之前一章已經講了,他首先告訴人們,思想問題,看一個事情要用“現實”的眼光去看它,要去想這個事情,他本來是怎樣的,他存在于現世之中,被各種因果束縛,但他又是自由的,他就該從哪來該往哪去,都有他自己的規律。而不是把自己代入進去思想問題,不是去想我想怎樣,我認為怎樣好。在沒認清楚這個“現實”,僅憑“我欲”往往會造成不合期望的結果,越用力越糟糕。
對于治國而言,國是整體,民是個體,智者是個體。個體之間設立簡單的規則來達到整個國家的圣人之治,這讓我想到了另一個理論——涌現理論。
涌現理論主要就是指個體之間的簡單聯系會產生一個復雜的整體系統,典型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蟻群,螞蟻之間的聯系很微弱,也沒有什么領袖之類的,但他們可以整體有效地進行遷移、搬運食物等等。
個體的規則也好,規律也好,到了宏觀層面,可能是不適用的,更何況個體的規律我們也還不能完全把握呢。所以道這個東西,確實通常人們是感覺不到的,就像不存在一樣。
但是說老子這個無為是消極的思想,(中學課本就是這么講的)我非常不同意。老子始終帶著積極的目的,積極并不是打打雞血就行了,方法很重要,老子就試圖在講一個方法。
我之所以提涌現理論,是想說明,系統性的東西,常常并不是突出個體發揮了什么作用。螞蟻之間的神經聯系非常簡單,他們卻能很好地分工,筑巢、搬遷,井井有條,圣人之治,無為之治。
有人說老子是“愚民政策”,我倒覺得恰恰相反。不尚賢,不貴難得之物,在當時就是讓國家減少干預,讓民眾自由發展經濟社會生活,是弱國家主義的一種先進思想。
狡猾的老子沒有提什么權力腐敗之類的問題,只是通過“智者弗敢為也”來顯示,妄為不一定是好事。
為何把老子的思想定義為消極的,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他的無為而治,是跟我們的國家主義政治思想是對立的。社會主義嘛,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