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在世追求什么?
很多人認為:人類的終極目標就是追求幸福。
但幸福是什么,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十多年前,當我上研究生的時候,在一個剛下過大雪的晚上,和一位年近耳順的大哥吃完飯,在回各自住處的路上,他忽然問我“幸福到底是什么?”。那時,我閱歷尚淺,現在已記不清如何回答。只記得那位大哥說:我覺得幸福就是想吃一碗羊肉泡能買得起;想住一晚高檔酒店能住得起。
其實這個觀點,就像范偉在電視連續劇《馬大帥》中的那句經典臺詞:“幸福就是:我餓了,看見別人手里拿個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上一件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廁所,就一個坑,他蹲在那兒,他就比我幸福。”
也有網友調侃說: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
以上是老百姓對幸福的理解,哲學家的觀點則有所不同。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真實地面對內心的自我。
另一位哲學家伊壁鳩魯則認為:幸福就是美好的感覺被最大限度的增強,不好的感覺被最大限度地削弱。
2
到現代,學者們則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對幸福進行研究,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積極心理學之父—塞里格曼,他通過調查問卷、實驗、訪談、文獻查閱等多種方法,對幸福進行探索與解讀,最終認為幸福不僅是身體上的愉悅,不僅是美好的感覺,也不僅是面對內心的自我,還有更加豐富的內涵。
幸福包含以下的要素:積極情緒、投入、意義、關系和成就。
積極情緒指的是愉悅、狂喜、溫暖、入迷之類的積極體驗。比如看了一場好看的電影、吃了一段大餐、和好朋友聊聊天,配偶送了你精心準備的小禮物等等,類似這些事情帶來的情緒大體就是積極的情緒。它來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是幸福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投入也被稱之為心流,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項吸引人的活動中,時間停止了,自我意識消失了。比如兩個下棋的高手,在棋弈對陣的關鍵時刻,體驗到的就是心流;芝加哥公牛隊的運動員本戈登對他比賽感受的描述:你失去了對時間的感知,不知道現在是第幾節比賽,你聽不到觀眾的叫喊聲,你不知道自己得了多少分,你什么也不去想,你只是打球。所有的動作都像是本能的。就是心流最好的例證。
意義是你做出了超越自身的東西,并為之努力奮斗。一個小孩在打游戲的時候可能體驗到心流,但是打完之后,他可能會有虛度年華的空虛感,并沒有幸福的感覺。要感受幸福,在心流之外,還需要對所做的事賦予意義,認為這件事有價值。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講,那些從事公益事業、為宗教獻身的人更容易幸福。當然事情的意義是你自己賦予的,只要你認為有意義就好。
成就是人們對成功、成就、勝利、成績的追求與獲得,它強調的是幸福的基礎與條件。幸福并非空中樓閣,只有實現了自己渴望的成果的人才能幸福,我們無法想象一個穿不暖、吃不飽的人,會感到幸福。
人際關系是和他人的關系的和諧與親密,擁有這種關系的人比沒有這種關系的人相比更容易幸福,并提出一個非常簡單的測量幸福的問題:你的生活中,有沒有一個人可以讓你在凌晨4點打電話過去傾訴煩惱,如果你的回答是有,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你就可能感到幸福。
從以上幸福的幾個方面可以看出:幸福其實既有身體上的愉悅感,也包括心理上的滿足感;既有主觀的成分,也有客觀的成分。
3
以上是幸福所包含的方面,生活中每個人在幸福維度上的強弱是不一樣的。但不管怎樣,人們都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提升幸福感。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已驗證了多種方式在提升幸福感方面的有效性,我主要分享其中簡單易行的幾個供大家參考。
表達感恩。研究人員針對不同的群體做了實驗,讓人們停下來每天思考自己心存感恩的三件事,即使這些事情非常的微不足道,比如妻子今天的飯非常符合口味;兒子今天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作業等等。因為感恩能增強心理上的滿足感從而帶來愉悅的感受,因此能夠增強幸福感。
幫助他人。有人說如果你想快樂一小時,那你睡覺;如果你想快樂一天,你就去釣魚;如果你想幸福一輩子,那就去不停地幫助他人。幫助他人,提升了我們的存在的意義,能夠讓我們更好地實現自己和這個社會的鏈接,獲得心理的滿足感,并增進幸福感。
多做自己感興趣并有挑戰性的事。心流的關鍵在于認真投入,敢于挑戰,而要投入就需要找到自己感興趣并具有挑戰性的事,否則很難沉浸其中。
運動。實驗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每周運動四次,每次30分鐘,就可以提升幸福感。
冥想。冥想能夠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和親近行為,增強個體的免疫能力,更容易對周圍的環境產生覺察,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愿你懂得這些幸福的方面,并去踐行它,從而獲得內心的豐盈,擁有蓬勃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