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經過資料搜集過程后,想要的資料大致搜羅完成,接下來就是如何把這些資料變成自己的東西。
文章中提到的方法,是建立一個知識庫,可以隨取隨用。
R
其實建立知識庫的方式,并不新鮮,很多地方都在強調說要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讓輸入的東西內化,但說起來比較輕松,其實很少真能把知識庫做得非常系統、非常實用。
I
姑且試試文章里的方法——建知識框架+主題閱讀。
建立知識框架
第一步 篩選和分類
快速瀏覽和篩選收集到的文章或報告,判斷有價值或感興趣的文章就保存到筆記軟件里,如有道云筆記、印象筆記等,再每天利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將收集到的文章進行再次分類,并按照第一部分中所說的幾大設問,構建一個領域框架,分門別類地填充進去。
第二步 整理內容、標注已讀
每天晚上仔細閱讀分類好的文章,有什么新觀點、有什么實驗數據的支撐、分析問題背后的理論以及文章的邏輯框架是什么等等。
將自己思考到的內容和需要摘錄的內容整理出來,在筆記軟件上標注已閱讀和原文章的出處,然后將原文章從筆記軟件中刪除。
第三步 歸納與合并、完善思維導圖
大約一周后,會出現相同主題文章的積累,這時可以抽出周末的時間分析同類主題,用自己的話歸納成關鍵字和要點,或者把同類的文章合并成一篇文章,不斷豐富自己在該領域的知識框架,完善思維導圖。
主題閱讀,單點突破
但僅僅靠學習網上找到的文章和報告,還遠遠不夠。因為會發現拼拼湊湊的內容一點都不專業。要解決這個問題,還真只有靠看大量專業書籍才能搞定。
文章里提到看書也有高效的方法。
比如想學習某個領域,先上豆瓣網,搜索關鍵字,找到評價最高的3本書;通過“買過這本書的人,還買過哪本”的方法,再選5本;最后,加2本不暢銷但明顯系統性強的書,然后開始泛讀這10本書。泛讀時注意:
1、5分鐘看自序,5分鐘看目錄。因為作者會在自序中,梳理框架邏輯;在目錄中,提煉核心觀點。
2、接下去是15分鐘泛讀。要點是:略過故事,略過案例,略過證明;標注概念,標注模型,標注公式,標注核心觀點。
3、最后,再用5分鐘簡單回顧,記錄下自己的困惑、問題、想法。
嚴格按照這幾個步驟來,據說只需要某個周末的下午就能高強度地把這10本書讀完。
D
我看書一直很慢,以前從未試過泛讀,本周日就試著按照這個方法,也計劃抽出半天時間,將涉及到本次課件課題相關的三本書進行泛讀,并按要求寫出三篇簡單回顧,上傳此處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