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此文是采銅《精進》這本書的讀書筆記。
先來看2個案例。
1.有一同學很郁悶,從高一開始想學動畫制作,大學也想讀這個專業,但高考失利沒有讀上想讀的專業,而是讀了國際貿易。大二的他不僅要顧及自己的專業還要去學動畫,同時還要搞社團,忙得一團糟,壓力很大很迷茫。
2.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在一家公司做著無關痛癢的工作,渴望去大城市展示自己的才華,盡管沒什么才華可言,可他想做一些有技術水準的工作,不停學習一些專業技能,渴望到一個用得著所學知識的地方去,盡管他不專業。他自己很沒底氣,自卑、懦弱。
現實和理想發生沖突時,他們內心很矛盾。
當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時,為什么會陷入痛苦呢?因為他們都植入了隱含假設。
所謂隱含假設,就是在你思考問題時,由于思維慣性或者過去的經歷、習慣,下意識采取的看待事物的方式,結果是掉入了這些思維陷阱,而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選項。
我們逐個分析下。
第一個案例里有這些隱含假設:愛好要和職業統一,課程學習決定專業技能,參加社團很必要。
因為不能兼顧,所以同學很糾結。但愛好一定要和職業統一?當然兩者重合是好事,但沒有重合,也可以活得很精彩呀,業余可以學習然后積攢經驗。只有上動畫課才能學到動畫技能?你可以直接從作品入手嘛,現在網絡學習途徑也很多,也可以學習嘛。一定要參加社團?不參加社團畢業找到好工作的也很多,可以退出社團。
第二個案例有這些隱含假設: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工作中才能學到技能,無法改變就是懦弱。
大城市的工作機會確實要多很多,這毋庸置疑,但你若想在小地方發展,可以先多方打聽和調研,發現本地好公司好工作,說不定能解決你的問題,如若不能,再去大城市發展未嘗不可。工作中才能學到技能?可以先通過其他途徑學習技能,比如在線學習等,擁有基礎后工作起來豈不更容易些,上手也快。沒才華,不專業,就沒底氣,然后自卑?從小的改變開始嘛,比如,每天堅持看書一小時,或者碼字1000,這些改變是逐漸積累的,它會塑造一個人的精神。
當然,類似的例子很多,這些思維帶給我們困擾,當你被卡住時,不妨跳脫出來,找出隱含假設,然后矯正并且找出其他可能選項,就像我們在上面分析的一樣,發現更多的可能選項。
2
隱含假設無處不在,采銅歸納了四個典型的人生選擇中的隱含假設。
第一個典型的隱含假設是“賽道假設”。什么是賽道假設?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就是賽道假設。它認定人生是一場比賽,獲勝者寥寥無幾,持這種態度的人被焦慮和恐懼挾持,還記得《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嗎?那個“大魔頭院長”就是典型的賽道假設的宣揚者,認定人生就是競賽,而學生們在這種思維下失掉了學習的樂趣,他們恐懼成績落后,以為這意味著人生的失敗,他們不停地在軌道上跑呀跑,唯恐落后。
第二個隱含假設是“低關聯假設”。持這種觀念的人,會認為經歷之間互相獨立,沒什么關聯。你若是工作足夠用心,其實會發現沒有什么工作會完全浪費的,我自己就有體會,剛畢業時跳過好幾份工作,很浮躁。從事過短暫的記者、文案工作,即使不深入,但對后來的工作和思考習慣仍舊有一定影響。又比如,有人喜歡畫畫,但后來從事文案工作,以前的經驗白費了嗎?不會的,簡書上的彭小六就是善于在自己文章中插入手繪畫的高手,而且繪畫基礎對于在職場中運用視覺化思考很有幫助。就好像看書一樣,你單獨看一本書可能看不出它有什么效果,但你讀得越多,突然有一天,串聯起來或許就弄懂了某個問題,這就是由點成線的過程。
第三個假設是“僵固型心智”,這一點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與之對應的是“成長型心智”,“僵固型心智”的人以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能力,往往認為自己潛力不夠,智商平平,容易自卑,“成長型心智”的人相信智力和才能可以通過努力獲得,他們愈挫愈勇,也容易取得較高的成就。
第四個假設是“零和博弈”。如果你認同這種思維,那么首先在心態上就處于非常消極的態度,很少去構想雙贏的方案,你應該跳出這種思維,仔細想一下,除了這種做法,還有不有其他方法或者其他選擇,實現雙贏?
3
如何破?三個思維框架能更好地幫你解決問題。
第一個框架是“目標懸置”。當你面臨多個人生目標時,經常會感到無所適從,這時你開啟的是并行模式,也就是同時追求兩個目標A和B,串行模式如何呢?必須在實現目標A后才能實現目標B。兩種心態都暗含迫切心態,不管哪種,兩種目標都想要實現,壓力很大,憂心忡忡。
而目標懸置就是將一個目標暫停(而不是放棄),可以休息放松,等時機成熟時可以再做。這樣,生活學習、事業可以更加靈活,比如,可以設定在一年中,十個月全身心工作,剩下時間發展自己愛好。當然這是比較大膽的做法,但確實有不少人在嘗試。
第二個框架是“能力嫁接”。上面已經提到,人生的很多經歷實際上不是白費的。比如構建知識體系這件事,跨學科的背景會給你帶來更為寬廣的視野,當你局限于這一領域時,可能另一種學科方法能夠幫助你打開研究思路。又比如,綜合型人才,如果你會繪畫和寫文章,那么兩者可以結合,借助視覺化表達,讓文章更生動。你數學學得好,在邏輯表達上,都可能更為清晰干練。又比如,你會攝影,又愛時尚,還會寫文章,那么將其中兩種能力嫁接到另一種能力上,可能會創造出另一種可能。
第三個框架是“特性改造”。愛好能不能嚴肅呢?能不能把工作變得活潑而主動呢?這就是特性改造。假如你是一名普通職員,你愛好畫畫,你可以考慮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管在匯報還是會議時,你都可以展示這些才能,你的領導可能因此而欣賞你,它能幫助你提升工作效率和溝通效果。其實,特性改造就是將工作變被動為主動,由“要我做”變成“我要做”,把“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你一旦開始熱愛你的工作,那么將更有可能變成一個優秀的人。這就需要在另一領域“浸潤”,發現其中的曼妙。如果你喜歡繪畫,那就開始吧,如果你對文學感興趣,那么不妨提起筆,開始創作,斯蒂芬·金的勸告就是:“開始寫吧,年輕人!”,如果你喜歡看電影,不妨寫幾篇影評吧,這會加深你對電影的思考。
從本質上說,三個框架都是幫你跳脫出舊有的思維方式,尋找第三選擇,這將開啟不同的人生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