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后的態度——記161次讀書會》
? ? 在一般助人過程中,當咨詢師提出問句后,有時當事人不知如何回答時,就會沉默。沉默的原因可能會很多:一般認為可能是一種沉淀,表示當事人正在靜思之前談話的內容,或是在琢磨剛剛的覺察;也可能是這個問句對當事人造成威脅,或是當事人不知道要如何表達自己。因此,有些助人專業會認為,咨詢師必須評估沉默所代表的意義,并決定是否繼續沉默,或是打破沉默。
? ? 相對來說,SFBT中,反而認為咨詢師應增加他們對當事人沉默的包容度。因為SFBT提問的多為引導正向思考的問句,往往為當事人所不熟悉,特別需要當事人在費心思考后,才能將他們的反應訴諸言語。如果咨詢師能夠當事人的沉默,那么,當事人就有機會醞釀答案,而他們的答案往往會讓他們自己也覺得驚艷。同時,如果咨詢師發展出維持沉默的能力,當事人很快就會學到:咨詢師不會幫他們回答問題,他們便會更需要為為尋找他們自己的答案而努力。
? ? 但是,新手咨詢師面對當事人的沉默往往會產生焦慮,也往往會為了打破沉默而自己多說。所以,唯有接受當事人的沉默,才能進而給當事人足夠的空間思考,以建構屬于他自己的解決之道,從而賦能當事人。
? ? 此外,除了請當事人具體澄清所言內容之外,咨詢師可以于各種代表問句后面多接幾次“還有呢?”的提問。有時,“還有呢?”的提問會引發出當事人更多的思考及答案。
? 咨詢師特別需要知道,咨詢師說什么或不說什么,本身都需有治療性存在。
? ? 針對黑體字部分,大家做了更深的挖掘:
1.說什么或不說什么,本身都具有治療性存在,因為,用心陪伴傾聽也是一種治療。
2.沉默是金。做好“水引子”,給出問句之后,通過沉默靜待思考的泉水汩汩涌出。
3.“治療性存”在是一種狀態。不說歸不說,但是咨詢師的表情、動作、肢體語言等拿捏到位也對來訪者有治療性作用。沉默只是不用語言表達來陪伴。
4.“都需有”三個字,起了強調作用。強調了咨詢師的沉默并非隨性的、茫然的,并非無話可說。而是一種等待,一種陪伴。說或不說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說”是為了引發思考;“不說”是為了等待對方思考。
? 善用沉默,效果更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