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心而成大業(四)
各位看官,今天先為大家帶來一個小故事——成語:網開一面,故事出處《智謀觀止》第一章《伊尹,從奴隸到史上第一相》,作者:懷舊船長。
話說有一天,商湯帶著伊尹等人到山里巡視,碰到幾個捕捉鳥獸的獵人,將偌大的網設置得四面不透,顯然花了很多心思。其中一人禱告:凡是天上落下來的鳥,或是四面八方奔來的獸,都盡入我的網中!
商湯看了,嘆息道:真是太過分了!這樣的話,附近的鳥獸都要被捕殺殆盡,為什么傷害要如此殘酷呢?于是命身邊的武士拆了三面網,只留下一面,并禱告說:鳥獸想往左邊的,就去左邊;想往右邊的,就去右邊;想高飛的,就高飛;想落下的就落下來,任憑你們自由來去!只有那些不聽從勸告的,才落入我的網中!
這便是網開一面的由來,別小看商湯這個小小善舉,因此而帶來的連鎖反應,巨大效益,讓商湯真是欣喜若狂。他不費一兵一卒,盡收三十六國!而這個成語的傳播之快,效果之大,得歸功于商湯身邊的得力助手伊尹。船長說,伊尹是最早的“宣傳部長”。關于這個伊尹,奴隸出生,還是孤兒。但他善于學習,并深諳營銷之道,更重要的是有野心。從而由一名出色的廚師逐漸躍為一國丞相。
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商朝開國君主,開創商朝六百多年的基業;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建立商朝后稱王在位12年,百歲而崩。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49年),夏末商初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輔助商朝五代君主,為商朝的建立、穩定立下汗馬功勞。
而“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伊尹發明的,作為一個手藝精湛的廚師,他煮的是菜,而想的是天下,太讓人佩服了!對比自己,卻是反過來,“烹小鮮如治大國”,每次做飯,只當任務完成,最低要求是煮熟了事,能入口,從來忽略色、香、味。有時候甚至想,不用煮飯菜該多好!
看到這里,想起來船長有一天在群里聊“不甘心”三個字,12月12日并在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您的“心理七寸”被掐住沒?上當受騙情感受挫皆系于此》,船長解析“不甘心”是讓我們防止上當受騙,避免在錯誤里越陷越深,提醒我們要及時止損,理智思考。
而伊尹,從奴隸到史上第一相,是否也可以歸為不甘心呢?商湯,由一個部落的小小頭領而為商朝開國之君,是否也是因為不甘心?
因為不甘心,伊尹用學習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因為不甘心,商湯通過用能人改變國家的命運。
伊尹,作為一個奴隸,在階級分明的社會是難以改變身份的;但他不但懂得學習、善于學習;還懂得推銷自己,推銷給誰,一步一步實現目標。別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酒再香,不推銷也沒有人知道,或是就算你賣出去了,卻是別人買來束之高閣,根本沒喝,也是徒勞。首先,讓識貨的買家知道這是真品、珍品,很關鍵。
智者與王者終于交集了,正式會面。伊尹先來一篇“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出色演講,商湯是聽得心服口服、心潮澎湃,欲欲想試就想立馬一統天下。而伊尹在會面前就己了解天下大勢,并制定好戰略目標,一切盡在掌握之中。他們的想法不謀而合,商湯立即著手,令伊尹“脫籍”,然后“拜相”,從此君臣一心,同心協力,步步為營,終成大業。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甘心亦然。
最后,為大家帶來一個測字的小故事。
了空和尚測字故事
雍正登位,傳說是靠當時的江湖人物幫忙,由大俠甘鳳池跟白泰官潛入皇宮,將康熙預定的遺詔盜出。遺詔本來說“傳位十四子”,當時的著名文士呂留良看過詔書,立刻提筆改之為“傳位于四子”,雍正排行第四,由是即能承繼大寶。
而甘鳳池白泰官兩人,盜詔還詔,兩渡潛入皇宮,自然功勞很大。他們為甚么肯幫雍正的忙呢?因為雍正答應他們,自己能登上天子位,一定下詔恢復漢家衣冠,那時的人將衣冠看得很重要,許多人便是因為不肯梳辮穿滿裝,寧愿自殺,是故呂留良他們便答應幫忙了。到雍正登位后,甘鳳池寫一個“望”字找了空和尚測字,了空道:“糟了,你們快點躲藏起來。”甘鳳池問故,了空道:“望字頭似功字,只是多了三點,那是小人進讒,功不成功。再說,望字還有功高蓋主之象,雍正一定不會感激你們,而且還會加害,所以你們從此遁江湖避禍為上。”甘鳳池他們果然聽從了空的說話,而呂留良亦躲回鄉下。
后來雍正拿不到甘鳳池一伙人,只捉到呂留良,居然狠心到將他腰斬。呂留良有一個孫女,江湖人稱呂四娘,后來她殺了雍正報仇,則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