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職場新人擔任某部門助理2個月,還只能做些基礎工作,但每天忙得不亦樂乎,卻不出成果,結果她自己干得很累很氣餒,而大家都認為她不行,很多工作是做了但不符合標準,認為她該換掉?事實真是如此嗎?
巧的是這位新人昨天還給我發了一封郵件,把她近期要做的工作都列了出來,說她工作太多,忙不過來了,需要我協調出去一部分。而在我看來,她手里的工作不至于忙成那樣。
于是找她詳細了解了她工作情況(我和她之間還有一個層級,她的工作很多由那位同事下達),發現了一個問題,她不知道工作的流程,不明白每項工作的目的。指令下達者只是在催進度,并沒有告知她如何執行。這樣的結果導致,這位新人每天在做很多無用功,越做工作堆積越多,思路混亂,心煩氣躁,充滿了挫敗感。從這個案例可以總結,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須知道以下三件事:
1. 為何做這事(知道Why)。弄清楚了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做事的人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工作任務,在做的過程才會留意是否偏離了目標。這樣有助于讓人知道事情的全部,有了整體觀,更能更好地把控全局。
2. 清楚做事的步驟(知道How)。這個新人只是按照上級口頭告訴她的大概流程去做,很多環節需要她自己去理解,而她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結果效率低下。所以,要想做好這些事情,首先要知道這個工作包含那幾個大步驟,每個步驟下又包含哪些具體的流程,每個流程執行的標準是什么,在做得過程中,哪些人能提供相應的資源。,哪些人能幫助她。弄清楚了這些,才能執行好一個項目。
3.建立反饋機制(知道feeback)。在執行過程中遇到問題,在經過自己思考仍無法提出解決方案時,要及時反饋到指令下達者,尋求幫助,看是自己方法不當還是客觀問題導致。經過多次的溝通,學習上級或比自己優秀的同事的做事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反過來看這件事,一個團隊的管理,上情下達沒到位,會累死多少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