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店時間閑翻《魔鬼經濟學》,正好看到一章講“怎樣才算完美的父母”。比我還閑的經濟學家用數據分析的方法揭示了父母教育與子女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看完,估計一部分家長要哭暈在廁所了……
經濟學家通過數據分析,得出以下16個因素中,8個與考試成績呈現出——正或負的——高度相關性,8個則毫無影響。
(注:1、這是對美國小朋友做的數據統計;2、只分析童年及早期低年級的考分情況;)
高度相關的8個因素:
? ? 父母學歷高
? ?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 ? 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或30歲以上
? ? 出生體重低
? ? 父母在家講英語(在家和在校的語言環境相同)
? ? 是被收養的兒童
? ? 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
? ? 家中藏書多
毫無關系的8個因素:
? ? 家庭完整
? ? 父母最近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
? ? 母親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 ? 參加過啟智計劃
? ? 定期隨父母去博物館
? ? 經常被打
? ? 經??措娨?/p>
? ? 幾乎每天都聽父母讀書
部分家長可能需要去拿更大包的紙巾了。
籠統地說,這16個因素中,相關性高的8個是對父母特征的描述,毫無影響的8個是對父母行為的描述。也就是說,寶寶一出生,就注定了他(她)是什么樣的了。以至于書中還寫了一段非??瘫〉目偨Y:
顯然,父母對育兒而言關系重大。難點在于,當多數人準備拾起育兒經的時候,為時已晚。因為真正重要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早已注定。
育兒從育己開始。這是我一直以來的觀念(雖然沒有育人的實戰經驗,不過我有做女兒的經驗)。父母是什么樣的人,就注定了子女是什么樣的人。投資于子女,不如投資于自己。要求子女做到的事情,不如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愿意去做……
當然了,盡信書則無書。對經濟學家的這套理論,大家自然可以抱持各種各樣的態度,更何況這是對美國小朋友的統計研究(人家的社會和教育都跟我們的不太一樣哦~)。
特意寫下來,是因為我看了也非常震驚!
特意發出來,只是希望家長們在教育問題上,能多提問一些為什么,多思考一些怎么辦。
當然,你眼中什么樣的是好寶寶就怎么樣養,不必刻意追求大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