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東? 深圳市龍崗區龍城小學
科學是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推理的,發現和辨析事實是科學的靈魂。1959年,BBC記者采訪西方思想家伯特蘭·羅素,請他給一千年后的人說一段寄語。
羅素說:我想說兩點,其一關乎智慧……關乎智慧,我想對他們說:不管你在研究什么事物,還是在思考任何觀點,只問你自己,事實是什么,以及這些事實所證實的真理是什么。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人們相信會對社會更加有益的東西所影響。只是單單地去審視,什么才是事實。
尊重事實,才能找到真理。的確,有時候揭示的事實真相,會對當時的社會造成沖擊,甚至會威脅到統治者的利益,但只有這樣才會推動社會的進步。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魯諾對日心說的宣揚就是這樣的一個歷史事件:歐洲中世紀是教會統治非常嚴厲的時期。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后,他擔心對當時被教會當作正統世界觀的地心說會帶來沖擊,而且他一直想解決自己的理論體系中的缺陷,不想因貿然出版《天體運行論》而招致外界的批評,因此直到臨終前才將其出版。半個世紀后,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發現了金星盈虧和木星的衛星系統等新的天文現象,于是他在《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文中捍衛日心說的觀點,被教會判定為“有強烈異端嫌疑”,在軟禁下度過余生。布魯諾更是從日心說向外推展,提出了比日心說更進一步的觀點:太陽是眾多的恒星之一,地球亦是行星之一。這種主張與當時教會對《圣經》的解讀產生了嚴重沖突,被教會的宗教法庭處以火刑,在羅馬當眾燒死(另一種說法,布魯諾因為日心說而死,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這個歷史事件里,地心說在當時是“對社會有益的東西”,它維護著教會的統治,而日心說對這樣的統治是一種破壞,但這三位科學家捍衛天文觀測得到的事實,動搖了教會的思想統治,給人類帶來了全新的世界觀,推動了科學與社會的進步。
由此可見,探求事實真相,不單單要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不單單要遵守“誠實原則”,不單單要有“不欺騙自己的刻苦用心”,不單單要秉持科學求真的審慎態度,不單單是“智慧”,還需要勇氣——敢于說真話的勇氣。我們要培養學生從小就具備這種勇氣!
但在科學課堂上卻經常出現以下一些現象:
1.教師心中有“標準答案”,教學過程也是圍繞證明“標準答案”來組織的,其他的卻被忽略了。當有學生沒說出“標準答案”時,老師會繼續讓其他學生發言,一旦有學生說出了“標準答案”,老師馬上會說:“你真棒!”
2.為了迎合老師或其他同學的權威看法,學生會去猜答案,把一些可能不符合權威看法的事實主動忽略掉。
3.學生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列舉的都是有利的證據,當有同學提出不利的證據反對時,往往會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而情緒激動地反駁,以維護自己的“面子”。
4.認為符合“常識”的就是對的,即便證據顯示“常識”是錯的,也會堅持。比如實驗顯示放到黑暗地方的種子發芽了,但有些學生還是認為“種子發芽需要陽光”。
長此以往,學生信奉的是“標準答案”或“常識”,懷疑的是自己發現的事實,自信心沒了,事實證據變得可以置之不理,質疑的勇氣也就無從培養了。
帶領學生全面地探求事實,尊重事實,用事實大膽質疑,用事實求證真理,這才是真正的科學教育。如此,科學教育就有了靈魂。
《湖北教育?科學課》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