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的蘇杭春光,在記憶底片的氤氳里愈發(fā)鮮活。那座雕花石橋的肌理仍分明可觸,青苔在縫隙間織就的翡翠色瓔珞,仿佛還沁著當年晨霧的濕意。王主任舉著相機的身影被鐫刻在水墨光陰里,他總執(zhí)著于追逐光影的漣漪,卻不知自己早已成為風景中最溫暖的部分。
猶記那日云銷雨霽,黛瓦間流轉(zhuǎn)著炊煙般的氤氳,垂柳探出金絲細細,在太液池里寫滿潦草的綠意。我們四個穿著的確良襯衫的年輕人,衣襟沾著草葉間的清露,發(fā)梢凝著杏花雨的甜香。快門啟闔的剎那,飛檐上蹲踞的嘲風、漣漪里蕩漾的流云、都被封存在這張薄紙里了。
而今再看,照片已泛起微黃,那些被定格的皺紋里藏著江南的溫潤,被風揚起的發(fā)絲間系著姑蘇的煙火。王主任說"好景當共惜",原來最美的風景不在雕梁畫棟,當年怎料得,這青石板上輕淺的腳印,竟成了穿越時空的密語,讓三十載后的某個春分,依然能聽見柳浪聞鶯處的笑聲。
光陰如橋下流水,而我們都是涉水而過的旅人。幸有這張老照片作舟,載著江南的月色與年輕的心緒,在記憶的河道里緩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