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日 今天第二次參加親子活動
老師先讓小朋友自己搬椅子坐到分散的小桌子前,小桌子上跟上次一樣擺著一些拼裝玩具。
我像上次一樣,搬個小板凳安靜地坐在墻角。
在這個班里,有一個同小區的平常就玩的比較好的小女生,YH姐姐。
我以為曉天會搬著板凳跟她坐在一起,可是他選擇了別的小桌。(這個選擇的答案后面回答)
過了一會,我視線轉到他身上的時候,發現他正在跟一個小男生發生爭執,看樣子是在爭一個椅子,而且由于身高差距,正處于被動挨打狀態(那個小朋友一只手拽著椅子,一只手在打曉天的頭)我當時還是挺淡定的,沒有立即沖出去,雖然現在我很奇怪我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我當時的確想的是,這是在教室,應該由小朋友自己解決或者由老師解決,而不是家長沖出去解決問題。
但是,但是,我看到的都被打了四五下了,老師還沒有反應,矛盾還在繼續,于是我就立馬沖了過去(要是再不出去就不是親媽了吧),拉開兩人,問那個小朋友:你怎么搶椅子呢?
這個時候,老師才看到,老師和那個小朋友的家長也過來了,我跟老師說:他搶我們的椅子。(事后爸爸大人跟我說,你這話重點不對啊,問題主要是小朋友打人才對。)然后我就走回去擁抱了曉天,安慰了他一會兒。期間有老師過來哄曉天,小朋友的家長也帶著那個小朋友過來道歉。此時曉天終于感受到了關注,哇哇大哭。
后來,他的情緒穩住了,我又坐回了原地,讓老師接手后面的事情。畢竟小朋友爭搶打鬧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參加親子課程的關鍵是考察老師會怎么處理這件事情。
有位老師在安慰曉天,有位老師在和那個小朋友的媽媽一起做小朋友的思想教育。
我很擔心這會對曉天造成不好的影響,后來,曉天中途拽著我出教室,我沒有強制抱回來,而是陪他在外面聊了會,看了下小朋友的作品。他情緒還好,我又用老師要發酸奶了做引誘,把他領回了教室。
后面直到放學都是可控的,表現還好。
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這件事情,自作聰明地想引導抒發他的情緒。
于是展開了這樣的對話……
——你今天在幼兒園玩的開心嗎?
——開心
——那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兒嗎?(事后打嘴,這是多么糟糕的問題啊)
——你說
——媽媽覺得你今天被小朋友搶椅子的時候,是不是很生氣?
見他沒有反應,我繼續叨叨
——額,我覺得下回遇到這樣的事情,你還是先保護好自己吧,比如跑到老師那里,跟老師說:我需要幫助。 老師會幫你要回椅子或者給你把新椅子的。……
——我再也不要去幼兒園了!
我成功地把話題弄砸了。。。
20170711我今天看了一個觀點,為什么我們學著用 共情 的辦法,還是不能起到作用?是因為我們控制的心意太強了,讓孩子一下子就感覺出來了。
我反思下,也許在我提出讓他想不開心的事情,他回復我說"你說"的時候,就意識到了這是一個坑,我還傻不拉幾的跳進去說個不停。
(歪樓后記)
“我能問你一個問題嗎?”
“什么問題,你說吧”
“今天在幼兒園分桌子玩玩具的時候,你為什么不跟YH姐姐坐在一起呢?,額,或者說,你是根據什么標準選擇坐在哪的呢?”
“YH姐姐是女孩子,我是男孩子,男孩子要跟男孩子坐在一起,女孩子要跟女孩子坐在一起”
啊。。這個理論出乎我的意料,我繼續問:為什么呢?
“如果男生跟女生坐在一起了,那其他男生就沒地方坐了”
“哦,這個樣子啊,謝謝你愿意告訴我”
這個,這個,我仍然處于懵逼中。。3歲多的男孩子就開始分男生女生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