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自己之前先充電
二、開耗電量小的程序
什么都想要
許多主動選擇做全職媽媽的人,都是帶著那么一丟丟不甘心在做的。
主動選擇暫別職場、扎根家庭,常常是因為重視孩子的教育、重視家庭關系。
然而這樣的女性,常常同時也很要強,希望把每件事都處理得完美,即便“只是在家里帶個孩子而已”,也卯著勁要自我提升。
在時間和精力都有限的情況下,又想事事兼顧,這就是許多主動做全職媽媽的人焦慮的根源。也包括我。
有可能兼顧嗎?當然,而且我們必須兼顧。事業、家庭、娛樂、朋友,少了哪一樣我們的人生都會不幸福。
可是用什么方法來兼顧呢?該斷該舍的都離了,可依然是一地雞毛,恐怕要換個思路才行。我單挑帶過敏娃三年,每天親手做三餐、做家務、陪孩子、還要弄點自己的小事業、學慕課……摸索中整理出了兩條秘笈,字字血淚,請君收好。
用自己之前先充電
我們每個人就好像一部手機一樣,電用完了,就必須充電才能再用。
可是當了媽媽之后,我們總是只看到孩子,只看到眼前一堆要應付的事情和要學的東西,長期低電量甚至負電量運行。
這里所說的“電量”,指的不僅是“力量”,而是精力充沛、情緒穩定。
通常大家都認為,動就是耗電,不動就是充電,做事就是耗電,不做事就是休息。實際上,覺察一下自己的身體和情緒,你就會發現,真正在給自己充電和讓自己耗電的事,是違反這種常規認知的。
一些你以為能充電,實際上會耗電的事:
刷手機
坐車上班
長時間看電視
無目的地網購
內向的人去社交
45分鐘以上的午睡
總是吃熱量高的食物
強迫自己進入正面情緒
強迫自己去做一些“有用”的事
……
孩子午睡了,很多媽媽都會趕緊追個劇或者刷一下微博知乎,然而有沒有發現,看完屏幕和大量碎片信息后整個人精力更差了。
還有的媽媽因為缺少價值感和連結感,喜歡無目的地買買買,付款的那一刻感覺是挺好,可沒過多久又會繼續空虛。而且長時間地看手機會讓眼睛非常難受,長時間地比較商品、選擇、做決定,這個過程也會消耗我們大量的意志力。
偶爾吃一次高熱量的食物會讓我們覺得很開心、能量滿滿。但每天都來一頓,馬上就會覺得自己身體里塞滿了垃圾。
一些你以為是耗電,實際上會充電的事:
騎車上班;
走神或發呆;
主動獲取成就感;
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
強度合適的跑步或游泳;
專注地在舒適區做喜歡的事;
……
跑步游泳騎車什么的,太累了是不是,哪有力氣做?其實動起來你就會發現自己渾身舒暢,能量滿滿,工作效率也會隨之提高,一小時的運動能為我們節省數小時的睡眠和低效率工作時間。
走神或發呆看起來毫無意義、浪費時間,其實是我們的大腦清空后臺冗余內存的一種方式。有意地冥想則更能幫助我們充電。
熱愛音樂的人彈一曲非常熟練的鋼琴曲(比如愛樂之城里的男主),就能給自己充上滿滿的電量。
……
總的來說,充電的事,就是能夠滿足我們真正需求的事。
我們的身體喜歡戶外、需要動來動去、需要均衡的營養。
我們的大腦會不斷搜索變化、注意不同的事情,所以需要一個無干擾的環境來休息。
大腦用來做決定和選擇的“意志力”非常有限、用完了就沒有了;而如果一件事情通過練習形成了習慣,就不再耗電。
大腦需要基于熱情和價值的正面情緒,比如成就感。大腦還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否定和抗拒不會讓它們變少、反而會消耗我們的意志力;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深刻的理解和無條件的接納。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連結和愛、需要發自內心的熱愛和成就感。所以跟家人、朋友之間的有效溝通,以及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都能迅速給我們充滿電量。對全職媽媽來說,隊友的理解、支持和鼓勵,充電效果絕對杠杠的。
而每個人因為自己的性格、經歷和價值觀不同,又會有不同的充電清單。外向的人通過和別人聊天來充電,內向的人則需要跟自己獨處。吃甜點、喝咖啡、開車兜風、和孩子打鬧對一些人來說是很好的充電方式,另一些人則寧愿去公園散步、曬個太陽。
……
而且,人類的“電池容量”是可以自擴充的。如果當前已滿電,我們還在繼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管理情緒、經營親密關系、做喜歡和擅長的事,還在不斷地傾聽自己內心最深處的需求,我們的電池容量就會越來越大。
親愛的,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別人。做完每件事之后,試著覺察一下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剛才是在充電,還是在放電?
而當你必須去做那些耗電的事情之前,記得先給自己充個電。
做耗電量小的事
不同事情的耗電量也是有大有小的,這就像手機里的那些程序,有的一直開著、還能待機兩天,有的開一會兒就電量預警了。
大家似乎都認為,越輕松越容易做的事,耗電量就越小。而且大家還很喜歡把時間安排得很緊湊,以為這樣就可以多做一些事情。但實際上,做無意義的事和時間緊迫帶來的壓力,才是消耗我們電量的元兇。
了解時間管理的人,肯定對上面這個四象限圖很熟悉了。我們可以把每天發生的大事小情,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放到以“重要性”和“緊急性”來區分的四個象限中去。
耗電量最小的象限,并不是充滿簡單瑣碎事的三四象限,反而是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這些事可能有點難度,但也在你的能力范圍內。在做這些事時,我們很有價值感,但沒有太大的壓力。如果能根據合理的目標和計劃一步步推進,就能在這種滿足且從容的狀態下完成許多事情。
我們最想避免卻又總是陷入的象限,是第一象限:一步步地拖延,把重要但不緊急的事變成了重要且緊急的事,于是頂著壓力熬夜趕工,電量瞬間耗盡,充好幾天電都換不過來。但至少,還是有些成就感的。
再想想單挑的全職媽媽們做的最多的是哪些事:安撫孩子、喂奶、做飯、換尿不濕、收拾孩子弄得亂七八糟的東西和灑了一地的飯菜、陪孩子玩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幼稚游戲……
這些事情通常都在“不重要但緊急”的第三象限,是最討人厭、最耗電的象限,對待這里的事情,我們通常做出的反應就叫“應付”。
日程安排
自己一天的事務在四個象限中分配好后,該怎樣做就很清晰了:
1. 防止事情進入第一象限;
2. 合理安排第二象限的事務,并隨時充電;
3. 把第三象限的事轉移到第二象限,或變成充電;
4. 第三象限里無法消滅和轉移的,求助專家。
以我自己單挑帶娃時狀態比較好的日程安排為例(當然還是會有亂七八糟的時候):
1. 防止事情進入第一象限
每季、每月都用思維導圖做好計劃,安排自己個人提升、家庭關系、夫妻關系、孩子教育等各方面的重點。隨時回顧、調整。
如果可以,最好做一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這是我們做一切月計劃、年度計劃的基礎。這方面的內容可以參考最靠譜的“圈外”公眾號。
2. 合理安排第二象限的事務,并隨時充電
每天保證7小時睡眠,早起后先運動。然后用清單軟件或便簽紙窮舉自己一天要做的事,按重要程度排序。
時間盡量安排成整段的(20分鐘-30分鐘不受干擾),不要碎片。用碎片時間來學習,結果就是學習變成了碎片、不成體系。我嘗試過陪孩子時看書或聽微課,結果發現常常被孩子打斷、效率很低,而且孩子總想過來加入我,反而干擾他玩耍。后來我調整成陪孩子時專心進入孩子的世界,意外地發現跟孩子學到了很多東西。
孩子午休有三小時,這段時間是我最寶貴的完整的個人時間。我會先睡10分鐘的午覺,然后用番茄鐘開始工作,每工作30分鐘、停下來冥想或運動5分鐘。
3. 把第三象限的事轉移到第二象限
換句話說,就是多預留一些時間,把瑣碎的家務和同孩子的對抗變成教育的好機會。
幫孩子建立他自己的日常慣例,教孩子表達情緒,在孩子的認知基礎上、向他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這樣的主動出擊,可以有效地減少孩子立刻馬上就要你干什么的情況。
哄孩子不是簡單地哄笑,而是通過共情、游戲力等方式,把每次孩子發脾氣當成一個練習機會,提升自己和孩子的情緒管理和溝通能力。
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時,一邊做,一邊告訴他: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鼓勵他學著做。做飯和做家務時,邀請孩子一起參與。同樣,拆解成細小步驟,耐心示范,即使孩子做不好,也指出他進步的部分。也許你會懷疑:要這樣教到什么時候才能教會呀?別擔心,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成長速度是驚人的,我家小熊才三歲,已經能把黃瓜胡蘿卜切成小粒了。自己能夠做成事情、給家里貢獻力量,孩子也會收獲滿滿的價值感。
蹲下來、趴下來,進入孩子的世界,跟他一起過家家、涂顏色、說誰也聽不懂的話。這對孩子和我自己來說都是一種放松和療愈。
為了找到更多把第三象限的煩心事轉移到第二象限的方法,我一直在學習正面管教和游戲力,獲益良多。
4. 第三象限里無法消滅和轉移的,求助專家。
當然,要一直成功執行第3點,真的很難。即使再努力,你還是會時不時地情緒崩潰、家里亂七八糟來不及收拾、孩子玩滑滑梯時你在一旁看手機……而這些狀況又是極其耗電的。
所以,緊急又不重要的煩心事,如果不能無視,那就趕。緊。外。包。
比如如果時間不緊張的話,我是很喜歡做家務做飯的,也很喜歡帶孩子一起做;但碰上事情多來不及的時候,我會果斷請鐘點工來大掃除。
比如作為一個不愛逛街的女漢子,我真的不會買買買,孩子的衣服不是大了就是小了、繪本和玩具通通超齡。像下面這套玩具,是小熊一歲多的時候我買的,但一直被他無視。直到昨天,已經三歲多的小熊把這玩具拿出來擺弄了一個小時……更別提那些小熊才六個月時我就買了的工具箱啊、軌道啊、樂高啊,不知道到底要再過幾年才能被寵幸。
所以我果斷定了點點橙的盒子,所有適齡玩具點點橙都給配好了,兩周換一次。我花在買玩具挑玩具上的眼神、時間和意志力,還有我買那些小熊不喜歡的玩具花的冤枉錢全都省下來了。最關鍵的是,小熊終于能及時玩上自己喜歡的玩具了有沒有……
繪本也是一樣,我發現自己為了湊單買回來太多超齡繪本,所以果斷跟著松居直、彭懿、廖彩杏的書單買,果斷買了凱叔講故事的VIP,小熊聽到自己喜歡的故事,再指定我去買書。
外包可能會比自己動手多花一點錢,但多花這么一點點錢,為我們節省了多少徒勞的時間、多少寶貴的電量,甚至節約了多少冤枉錢!
有成就感的小事
前面一直沒討論第四象限: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
你可能會說,直接刪除就好了。但是別忘了,這里面很可能有你喜歡做的事,可以幫你充電哦。
比如周末,我有時會請隊友帶孩子出去玩,自己在家聽著喜歡的音樂做家務。把衣服疊得很整齊、廚房的每個角落都擦干凈、餐桌鋪上桌布擺上花。不緊不慢地做著這些不重要的事,看家里變得干凈明亮有色彩,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特別好的充電。(你猜對了,我就是處女座,hiahia~)
GTD之父有個小建議,第四象限里,留下幾件五分鐘就能做完的、你自己喜歡的事。這些事能讓你的待辦列表里很輕易地多出幾個“已完成”,是不是瞬間成就感滿滿?
全職媽媽也是正經工作
說了一大篇,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全職媽媽也是一份正兒八經的工作。職場上那些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提升KPI的方法,揉揉捏捏拿到家里來,同樣適用。
重要的是,即使沒人考核你的KPI,沒人天天催你出方案,咱們還是以專業的水準,來做真正重要的事。
更重要的是,接受生活中雞毛蒜皮亂七八糟的常態,允許自己慢慢來,慢慢來。
長此以往,不但不會變成哀怨的黃臉婆,各方面能力還會不斷提升。
長此以往,孩子、自己和隊友都成長了,大家便一起兼顧了方方面面,打理出了一個幸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