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ilei
學習筆記,思考與感悟!
07|“環境場”原理:如何讓新行為變成新習慣?
“場”其實是包含大量行為線索的環境,這些行為線索會刺激你作出特定的行為。感性的大象對“場”很敏感。它總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場”所暗示的行為線索,并照著這個行為線索行事。
所謂“場”,就是我們心中的一個關于“空間功能”的假設。
- “場”的第一個來源:別人在這個空間里的行為
- “場”的第二個來源:你以前在這個空間里的行為
它就是你在一個空間里的做事習慣,習慣會形成穩定的心理預期,進而又會鞏固習慣的行為。你在這個空間里做的事情越純粹、越持久,這個空間“場”的力量就越大。
“場”到底是什么?它其實是環境記憶中,我們每個人的歷史。你的奮斗、你的掙扎、你的靈光一現、你的引以為豪,這些事在別人看來也許無足輕重,可是對你卻意義重大。
如果你有意識地讓它們只在某個特定的空間里發生,那這個空間就開始有了記憶,它就變成了能調動和激發大象的“場”,這里就成為了存儲你美好新經驗的記憶銀行。
之前聽說到“場”的概念都是在物理學中,什么磁場、電場、亂七八糟各種場,沒想到場也能運用到生活中。高中形成了一個很強大的學習的場,自己在周末的時候、春節放假的時候都會去學校進行自習,有時候甚至有些冷,有些冷清,吃飯也不是很方便,畢竟需要往返學校和家里……這樣想來確實沒有待在家里學習更舒服、更省時間,但在學校學習效率確實高到爆棚。并且在不同場里的時間感知能力其實是不一樣,在家里沒過一會半天就沒了,在學校好像學了好久,寫完了一張卷在還有很長時間。再加上和幾個玩得好的小伙伴一起約約自習,晚上一起騎車回家聊聊天,那樣的日子很辛苦但也很幸福。
無形中營造的一個很強大的場,別人的行為方式和自己之前在這個場里的行為方式塑造著如今的自己。是不是做了更多的事情,效果是不是更好我也不是很清楚,畢竟沒有做過對照試驗,但是心里確實很踏實。現在上了大學,每到備考的時候都是去圖書館和自習室,干擾少一些,學習時間可以長一些。
基礎科研導師曾說要做科研要泡在實驗室,不管你干什么,做實驗也不好不做實驗也好,看文獻,整理數據等等都盡可能在實驗室。為什么要用泡?第一表示時間長,第二表示有一種沉浸的意味在里面,第三估計就是實驗室里的所有人共同營造了一個科研的場,身處其中你也更會去做一些正經事情而不是發呆。
08|情感觸發原理,如何讓改變自然發生?
老師的這節課我很有觸動,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故事。第一個是初中的時候,分班考試的時候我是我們班級的1號,考過年級第一,老師更是給予了很大的期望。班主任總說我很像他上一屆班級里的1號,和你一樣是個瘦瘦小小的男生,我希望你和他一樣優秀,最終進入北大的殿堂。當時的我很受觸動,于是拼命的學習、拼命的學習,但是這個過程我心里充滿了壓力,壓得我喘不過來氣,總覺得自己離頂尖還差那么一些距離,但又覺得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鴻溝。雖然中考成績很優秀,雖然自己很努力,但是骨子里的那種自卑和自責揮之不去,總覺得自己活成了別人,沒有自己,但又不敢深入去思考,一絲一毫都不敢懈怠。這個過程我的情感受到了激發和觸動,但好像不完全是正面的。我有行動,有很強的行動力,但是整個過程又都充滿了痛苦,對此我還是有些困惑。
第二個是上大學的時候,自己談了戀愛。女朋友近乎瘋狂、全盤接受的喜歡我,讓我有點不知所措。我也知道我哪里好,自己最初還寫了一封長長的信,說自己的種種不好不好,不是你看到的那個樣子,我很不好……但在女朋友的強推下,兩個人走在了一起。也許是她的樂觀陽光改變了我,也許是她無緣由的相信我給予了我力量,稀里糊涂地她給予了我無比堅實的安全感。大學剛開始的時候自己的成績很糟糕,協調不好學生工作還有學習與實習,談戀愛后雖然占據了一些時間,但是一切都變得井井有條,各大榮譽獎項也都紛至沓來。我到現在都沒想太明白,這些改變究竟是怎樣發生的。難道一個人的思想和心態變了,會有這么大的魔力?
09|第二序列改變:如何區分有效與無效的改變?
自己私下和女朋友經常討論,曾經暗自竊喜地提出了關于思維分階的“ABC理論”。因為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雖然后來發現已經有不少人提出來了,但還是很開心。思考的緣由是大學期間要不要考計算機等級考試,我是閑著沒事,也不是閑著沒事,就依次考了計算機二、三和四級考試。針對要不要考,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決斷也有所不同。
- A階:這個人比較懶,不想學習不想動彈,那他肯定不會去考試,費那么大勁干啥,還得交錢,不考;
- B階:這個人比較勤快和上進,計算機等級考試在考研保研的時候有加分,還有一個光鮮亮麗的證書,考;
- C階:這個人比較專注,目標明確,知道自己將來要干什么,考這些東西都是浪費時間,對自己將來工作又沒什么幫助,不考;
- D階:這個人比較有想法,技多不壓身,知道一些總是好的,交叉領域才是最肥沃的土地,之后萬一就用上了。過度擬合可以取得局部最優,但不一定獲得全局最優,一定需要考。
……
這是一個無限循環的上升鏈條,A和C行為相同,B和D的行為也相同,那你如何去區分行為相同的兩者呢?B鄙視A,C鄙視B。如果你是B,你怎么知道別人是A還是C呢?
今天的課程好像和我的ABC理論也有些相像。
A階:我現在活得挺好,今朝有酒今朝醉,為什么費那么大勁改變?
B階:追求改變是我們不滿足于現狀,我們想要變得更好,所以我們需要改變,改變是一種好的表現!
C階:改變沒有問題,但也要懂得自我接納,有些事情不是人力可為,你改變不了的只能被動接受!
……
其實不存在誰比誰高級,但世間是復雜的,越深入思考一層,你的應對方式就會越多,應對的越得心應手。面對人生,是所有思維階次攤在牌面上是一起用,針對不同環境采用不同的方式。也許都是改變,但是背后蘊藏的東西卻是不一樣的,取得的結果也有可能大相徑庭,更不要說改變和不改變之間了!這個分寸,太難把握,必須從結果出發回推才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