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主寫了一篇《我為什么支持實習生休學》,毫無意外,又是一篇10W+。但在評論區激起了一片反對的聲音,這大概也在教主的意料之中。
畢竟作為話題女王,文章要沒點爭議性,估計都不好意思出門。
為了保證爭議性和話題性,教主常年行走在輿論和譴責的風口浪尖,時不時挑逗一下人們敏感的神經。
可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呢?
終于,熬雞湯時沒把握好 “火候”,一碗毒雞湯就此出爐。。。
不過,亂扣高帽到底不是君子所為,我們來列舉一下教主的毒雞湯,毒性到底在哪?
一、邏輯不清
首先,從邏輯上,教主的說法就立不住腳。總結一下,文章里的論據是這幾條:
1、專業不喜歡,大學課程沒營養,和職場需求脫節,上學是在浪費時間,所以要休學節約時間
2、找到喜歡的東西就去做,不要被世俗標準約束,所以如果上學影響你追求想要的,那就休學
3、沒有被大學馴化的野生人才,往往最有爆發力。
4、教主的公司可以讓實習生學到比學校多100倍的東西。
5、不要依賴于單一的大學教育,可以考慮更多教育方式的可能性。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幾條論據:
1、專業不喜歡,大學課程沒營養,和職場需求脫節,上學是在浪費時間,所以要休學節約時間。
邏輯錯誤:非黑即白
概括一下就是:A不好,所以選B。乍一看還蠻正確的,但誰說選項只有A和B呢?
舉個例子,你在水果攤買水果,嘗了一口蘋果,覺得超難吃。攤主說蘋果不好吃,你該買梨子,于是你望著香蕉、菠蘿、橙子一臉懵逼。
回到主題,專業不喜歡應該想辦法換專業,或者輔修雙學位學喜歡的專業。大學課程和職場需求不匹配,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學習符合需求的東西。
休學絕不是唯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而且并不會節約時間,只會讓你晚畢業一到兩年。
2、找到喜歡的東西就去做,不要被世俗標準約束,所以如果上學影響你追求想要的,那就休學
缺少前提,脫離實際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前提是,你要能承受相應的代價。
放到生活中就很容易理解,很多人都喜歡旅行,為什么不說走就走,辭職環游世界呢?
因為有房貸要還吧?或者有孩子要養吧?更可能是因為單身還沒錢吧?
還有,大家都知道一個故事,哥白尼宣揚日心說,被宗教迫害,當做異端給燒死了。他算做自己想做的了吧,也沒有被世俗標準約束,宣揚真理,然后結果呢?
其實真實情況不是這樣的,哥白尼也害怕受到宗教迫害,他把自己的發現隱瞞了整整30多年,快去世的時候才公布于眾。
這個故事,錯誤的版本告訴我們:做喜歡的事情可能會帶來承擔不起的后果。
真實版本告訴我們:要認清當下,該認慫時認慫,有些“偉人”也是慫貨!
所以,要先考慮是否能承擔休學的代價,再決定要不要休學去做想做的事。
3、沒有被大學馴化的野生人才,往往最有爆發力。
邏輯錯誤:以偏概全
可能在教主那,沒上過大學的只能看到池子和鄒丹丹吧。
不過我看到卻是,沒上過大學的人們,大多在做著服務員、司機、快遞員等工作,他們并沒有表現出什么強大的爆發力,而且最大的遺憾反而是沒上過大學。
想看相關數據的可以參閱這位知乎大神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068553(復制鏈接打開)
強加因果:
兩個事物同時存在,就將其中一個視作另一個事物的起因。
池子脫口秀說的好,鄒丹丹劇本編的好,是因為他們沒上過大學!
如果教主不是表達這種因果關系,那么這條就不能作為支持休學的論據!
因為不上大學也能做出成績只是必要條件,只有證明休學可以讓人做出,比上大學所能取得的更好成績,才是支持休學的充分條件。
這么說不太容易理解,以教主的邏輯來模擬一段對話,就容易發現其中的問題了:
咪蒙:池子脫口秀說的多好,我們公司的人都喜歡他!
你:是啊,池子真是個脫口秀天才。
咪蒙:他還沒上過大學,所以,沒上過大學的才更有爆發力呢!
你:??????
咪蒙:所以我支持你去休學啊!
你:WTF?(黑人問號臉)
4、教主的公司可以讓實習生學到比學校多100倍的東西。
隱藏前提條件
這里隱藏的前提條件是:只有自己主動去學,才能學到東西。
對了,這句話不是我瞎編的哦,是教主自己說的。
教主好像忘了自己寫的另一篇爆款文章“職場不相信眼淚”,拿外賣的事就不說了,里面還寫到:
還有一些新人把職場當學校,總等著有人來教自己,幫自己劃重點。
老大,公司是發錢的,學校是要收費的好嗎。
沒有任何人有義務來指導你。
你得主動去學。
教主在罵實習生的時候:沒人有義務教你,只有自己主動,才能學到東西。
支持休學的時候高呼:在我公司能讓你學到,比在學校多100倍的東西,壓力會讓你學會自律。
說實話,我都替教主的實習生感到委屈。
還有,壓力真的會讓人學會自律,而不是引起內分泌失調嗎?
是欺負我讀書少,還要騙我去休學嗎?
事實上,不管是在哪,都只有自己主動,才能學到東西,畫重點!
如果真是主動想學東西,捫心自問一下,非要休學去教主公司實習才能學嗎(你可以關注束學長呀→一個幫你畫大學重點的公眾號!)
至于在教主公司實習,能不能學到比在學校多100倍,這個倒沒辦法量化。
不過我知道,對某些同學來說大概不太可能,因為他們在學校里,也把新媒體做得很好,粉絲數量也不比教主少太多。
至于那些在學校里混日子的同學,不過是喜歡按部就班,想按著學校的培養方案照做,就可以學到有用的東西,畢業還能找到好工作。
他們就是懶啊,身體和腦子都不愿意動彈。學校教的不好,只是他們不努力的借口罷了。
哪怕休學到教主的公司里實習,大概也會被教主罵:要哭回家哭,職場不相信眼淚。
5、不要依賴于單一的大學教育,可以考慮更多教育方式的可能性。
邏輯錯誤:不恰當結論。
這句話無比的正確,不依賴單一的大學教育,可以考慮更多的可能性。
那么推出的結論應該是,不要局限于大學課堂,去嘗試多種學習方式。比如看公開課,報培訓班,和厲害的人交流,也可以去實習,但不是非要去休學,不依賴單一的教育方式,并不意味著必須放棄它!
舉個例子,你吃飯的時候一直在吃米飯,你媽說光吃米飯怎么行,要多吃菜。于是她把你的米飯倒掉,然后把菜端到你面前,說吃吧。
嗯,這可能是個后媽。。。
還有,教主以實習生舉例來支持休學,是她最常犯的邏輯錯誤:特例驗證。從個體推出的結論,并不能保證適用于群體。
還有一個暗藏的邏輯錯誤不太容易發現,就是偷換概念。
把大學教育等同于抱著一個專業不放,還要一動不動地坐在課堂聽老師講課。
這是典型的繼承自應試教育的觀點。
被大學強上四年,馬上畢業了。我才明白:大學教育不等于老師在課堂里講的知識,甚至可能和其關系甚小。
大學教育的方式完全不像中學、小學,要老實坐在課堂里,聽老師給你灌輸書本上的知識,雖然普遍的認知是這樣。
大學教育的主體,不是老師和課件,而只是你自己。
因為大學教育的本質是自我教育,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認識自己和探索世界。
至于和課堂及老師有多少關系,這取決于你自己。
換句話說,大學教育的方式完全是由你自己決定的:
你天天宅在宿舍打游戲,你的大學教育就是打游戲;
你天天翹課玩社團,你的大學教育就是社團活動;
你休學去創業、實習,你的大學教育就是創業、實習;
你每天按時上課,認真聽講,你的大學教育就是專業學習。
大學教育本身就沒有單一具體的形式,你的課表由你自己制定。
至于是否要和學校定的一樣,同樣取決你自己。如果兩者之間產生了沖突,就權衡利弊,是更害怕翹課被抓還是更想學自己喜歡的東西,最后選擇的就成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甚至這其中還包括你為了翹課而學會的種種技巧。
不要忽略自己的主動性,好像只能被動地接受學校安排的一切。
二、刻意誘導讀者
教主文章里對支持休學的理由(實際在邏輯上不成立)大書特書,卻對休學的風險避而不談。
不愧是知名自媒體,真會抓 “問題重點”!
也有可能對教主來說這不是個問題,畢竟連孩子上學的事都能搞定。如果休學去教主公司實習,教主給發個大學畢業證也不難吧。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比片面強調休學更有價值的是,思考更多的解決辦法。
如果不喜歡現在的專業,擔心找不到工作,那么可以這么做:
1、復讀。會多付出一年或多年的學費、生活費,以及時間。需要承擔考試失利的風險,成本較高。但有可能讀個更好的學校和專業。
2、轉專業。多數學校在大一結束的時候,都可以申請轉專業,成本低,雖然名額可能不多。
3、輔修雙學位。同樣,很多學校都提供輔修雙學位的機會,但要修讀課程很多,也比較辛苦。
4、跨專業考研。有機會上更好的學校和專業,但復習期間較辛苦,還要多讀兩到三年。
5、網上修讀微學位。很多公開課平臺都提供微學位證明,比如coursera、edx、Udacity等等,成本低,而且可自由選擇學習時間,但需要較好的英語水平,且證明在國內的認可度有限。
如果想直接工作,覺得在學校是浪費時間,可以這么做:
1、提前修讀完學分,然后直接出去實習和工作
2、和志向相同的同學一起創業或者做項目(鑒于大多數學生的洞察力和執行力都不夠強,所以存在很大風險)
想要學習自己專業以外的東西,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種:
1、圖書館
2、學校選修課
3、網絡公開課
4、各類講座
5、和大牛交流
6、演講、辯論或其他社團活動
7、微信公眾號及知識付費類產品(關注束學長,畫重點!)
三、隱瞞信息
文章里關于實習生的背景語焉不詳,所以其實我們不清楚她就讀于哪所高校,大概什么家庭背景。不過腦子是個好東西,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
文章里說讀的是國際航運管理專業,可以查到http://www.gaosan.com/gaokao/18934.html(復制鏈接打開),開設這個專業的大多是專科院校,可以推測這位實習生很大可能就讀于專科院校。加上專業被調劑,大概高中時成績不太理想。來北京是第一次搭飛機,第一次離開家,獨自生活。說明家不在北京,而且經濟情況可能不算太好。
所以這位實習生或許是覺得:自己學歷含金量不高,高中成績也不算很好,就算復讀,考上理想大學的把握并不大。對所學的專業也不感興趣,畢業找工作時沒有很強的競爭力,倒不如早點出來工作,而且進的是新媒體行業里有知名度的公司。不但能積累工作經驗,為家庭減輕經濟壓力,以后或許還能自立門戶,做個自媒體人。而且學歷的問題,也可以通過自考本科的方式來解決。
如果是這種情況,我也支持她休學去教主公司實習啊!不光是她,符合這種情況的同學,我都支持休學去教主公司實習啊!這太機智了好不好?簡直穩賺不賠啊!
但教主對實習生自己選擇休學的原因只字未提,反而大肆宣揚支持休學的觀點。這種行為只能讓人聯想到,某些無良媒體們,為了獲取關注而刻意隱瞞部分信息的慣用伎倆。
而且教主最善于取 “勁爆”的標題,但是在這篇的標題里,為什么是“休學”而不是“退學”,是“支持”而不是“鼓勵”?只能感慨教主的功力深厚,不但知道怎么“放”,還知道何時“收”!(你這么聰明,一定知道我在說什么。。。)
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就是一篇雞湯文嗎?為什么要這么細扣邏輯和細節,何必這么較真?
是的,如果教主這篇只是普通的雞湯文,號召大家要保持好心態,好好學習,努力奮斗。沒有明確鼓勵一個具體的行為或決定,讀者也只是想打個雞血,邏輯真的不重要。
或者,教主能夠仔細交代實習生的背景,條理清晰地列明支持其休學的理由。全面分析潛在風險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并且說明只是針對該實習生個體。以一種認真的態度探討休學這件事,那我也蠻贊成的。
但實際情況是,教主隱瞞部分信息,主觀片面地解讀問題。邏輯不清,刻意誘導讀者向特定立場傾斜。對眼界不夠開闊,沒有足夠判斷能力的群體,號召一項有極高風險的具體行為。
所以我們只在心里暗罵 mdzz 是不夠的,不是嗎?
前幾天,國家頒布了新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把新媒體納入了管理范疇。當時我還覺得公權力又膨脹了,進一步擠壓群眾獲取信息和真相的權利。現在我突然發現,可能有些新媒體真的需要被監管,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保證對自己的文章負責。
可能教主又要開始裝瘋賣傻,吊著嗓子,用尖利的聲音叫嚷:“自媒體人需要對寫的文章負什么責,賺錢才是最重要的,有錢就是正義,有錢才能買各種各樣好吃的。孔子都曾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然后對后半句“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絕口不提。
我仿佛看到了教主心里,那個兩端分別擺著金錢和良心的天平,隨著賺的錢越來越多,天平開始向一端傾斜。眼睛里人民幣的倒影越來越大,于是筆下的文字也變得越發荒誕離奇。。。
最后總結一下:
對那位實習生休學的個人行為,同樣表示支持。
教主的毒雞湯,不分析具體情況和風險,就號召去休學,雙手反對。
至于那些喝了毒雞湯,反而覺得文章正確,并為其點贊的讀者們,最應該做的不是休學去實習,而是想辦法多上兩年。。。。。
以上!
轉載請私信@束學長獲取授權!
?>?束學長:幫你畫大學重點,帶你探索課堂之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