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神奇動物在哪里》的熱映,網上掀起了一波盤點“神奇動物”的熱潮。很多中世紀傳說中的動物從史籍中被扒出來,重新煥發了生命。更有一些現實中的動物,因為酷似電影中的神奇動物而走紅。
比如這只澳大利亞的針鼴鼠,讓大家驚呼嗅嗅來了。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咱們中國兩千多年以前就有一本神奇動物圖譜啊。
沒錯,就是——
在整本《山海經》中,記述了75種異獸。很久以來,大家都認為它們來自先人的想象,仔細想想,就是咱們中國版的神奇動物。而且隨著時代發展,地理、生物學知識的進步,人們發現有些“異獸”的原型是真實存在的,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二。
1.窮奇
《山海經》上說窮奇外形如牛,披著刺猬般的毛皮,叫起來像野狗,性情兇猛、能吃人。
窮奇是我國古代四大兇獸之一,據說它經常到爭斗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動物送給他,鼓勵他多做壞事。
有的古書說窮奇有翅膀,但是也有的版本說沒有。
古人說窮奇生活于西北高山上,這分明是指生長在我國西北的野牦牛。
野牦牛體型龐大,成年后體重可達一噸;厚厚的牛皮堪比裝甲,長毛垂地好像渾身長刺。頭頂一雙彎角,奔跑起來毛發怒張,從某些角度看挺像生了翅膀的。。。
據說野牦牛成群時行為還比較好預測,一旦落單或受傷,則變得攻擊性十足。就連橫行草原的狼群,遇到獨行的野牦牛都要遠遠躲開,遑論人類。窮奇“食人”之名,大概就由此而來。
2.鹿蜀
《山海經》記載,“杻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鹿蜀是白面的馬,身上有斑紋,尾巴赤色,也有古書稱其為虎文馬。鹿蜀的叫聲像母親吟唱催眠的歌謠,古人相信用它身體制作的裝飾物就具宜子孫的功效。
一開始大家覺得這是在說斑馬。后來發現長頸鹿科的奧卡狓,哇靠,更加符合白面赤尾的特征。奧卡狓生活在雨林里,今天數量已非常少,只有在非洲才能看到。古書記載,鹿蜀之前生活在我國閩南一帶,到明朝以后已滅絕,所以到底是不是奧卡狓,至今還是謎。
3.獬豸
獬豸(xiè zhì)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黝黑的毛,額上通常有一只獨角,俗稱獨角獸。
獬豸是通人言的神獸,擁有很高的智慧,能分別忠奸,會用獨角去頂有過錯的人。帝堯的刑官皋陶就曾喂養獬豸以斷案,凡遇疑難不決之事,就讓獬豸來判斷。
在古代,獬豸是執法公正的化身,有些衙門門口會放一尊獬豸的雕像。御史、按察等監察司法官員衣上也會有獬豸紋飾。
王充在《論衡》中已經揭秘了獬豸為“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隨后他記述了皋陶斷案的事跡: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
自然界中羊多是雙角,偶爾出現一兩只基因變異的單角羊,被古人當作神獸,大概也情有可原吧……
4.當康
《山海經》記載:“欽山,多金玉而無石。……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當康鳴自叫,見則天下大穰?!?/p>
意思是說叫作當康的野獸,外形象豬,卻長著獠牙,其叫聲就像呼喚自己的名字。天下將獲得豐收的時候,它就從山中出來啼叫,告訴人們豐收將至。
雖然當康的樣子不好看,卻實實在在是一種瑞獸。
這個不用多說了,就是野豬嘛!
5.驩頭
《山海經》中記載“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頭。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穋是食。有驩頭之國?!?/p>
驩(huān)頭,半人半鳥,長著一張鳥嘴,還有翅膀,以海里的魚為食物,走起來靠翅膀維持平衡?,F代普遍認為這個說的是企鵝。
有人可能會問,中國古人又沒有組織南極科考團,咋會知道企鵝的哪?其實企鵝也有很多種,不光只有南極有。不僅南半球的溫帶,甚至地處熱帶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上都有企鵝,完全生活在極地的只有皇帝企鵝及阿德利企鵝兩種。
6.鼉
“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黽,多產鼉?!薄渡胶=洝ぶ写尉沤洝?/p>
普遍認為鼉就是揚子鱷,還有人說揚子鱷是龍的原型。
這樣一說還真有點像龍。
7.蠃魚、文鰩魚、飛魚
《山海經》中記載了好幾種長翅膀的魚,如:
“蠃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薄?/p>
“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東海,以夜飛。”
“勞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是多飛魚,其狀如鮒魚?!?/p>
聶璜的《海錯圖》中繪有一幅飛魚圖,紅色的飛魚,粉色的雙翼,頭與身的銜接處有鬣,與《山海經》里的飛魚、文鰩等形像有著隱秘的承遞關系。今天我們則對飛魚這種動物毫不陌生了。
8.何羅魚
“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
《山海經》上說,何羅魚是長著一個腦袋十個身子的怪魚,據說食用可以治愈癰腫的疾病。
后來有人猜測,何羅魚可能是種喜歡頭與頭扎堆在一起的魚,乍一看就好像是一個頭十來個身子,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張圖:
清代有人記載在靠海的地方捕捉到了,味道確實不錯。(見王士稹《香祖筆記》:“今登萊海上三月,何羅魚始至,味甚美,即寧波之鲞也。”)
事實基本清楚,就是我們現在常吃的章魚嘛!
有學者表示章魚八足,十爪的是烏賊,也是太精確。
番外:貘、貘豹
我國古代還有一種叫做貘的神獸,傳說可以吃夢。
《山海經》中沒有出現貘,但出現了一種名為“猛豹”的動物,清代學者郝懿行認為“猛豹即貘豹”。(《山海經箋疏·》:“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聲近而轉。”)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專門寫過一篇《貘屏贊》,進行了詳細介紹: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
根據白居易的描述,這種動物鼻部外突,眼睛外分類似犀牛,尾巴窄而爪子鋒利,皮毛保溫、形象辟邪,生活在南方的山谷里,以銅鐵為食。
白居易因有頭疼的毛病,請人在屏風上畫了貘辟邪,果然好多了,于是寫文章留念。據說白居易屏風上畫的其實是一只熊貓。
根據《爾雅注》記載,貘除了吃銅鐵還吃竹骨,又稱食鐵獸?,F代生物學發現,當身體缺少鐵質時,熊貓會到處找鐵來補充,比如就有山民看到熊貓抱著家中鐵鍋舔。古人不了解熊貓這一行為的原因,看到它抱著金屬啃,一定大為驚訝。
有趣的是,白居易一直認為熊貓像治好了自己的頭疼,也對熊貓吃鐵深信不疑。在《貘屏贊》中,詩人寫道,古代和平時期兵器消耗不多,銅鐵消耗亦少,熊貓可以飽食終日;現在(白居易生活在唐朝后期)大量的銅鐵被鑄成兵器與佛像,熊貓就只得挨餓了。
當然,現在也有人說貘另有專門的動物:
而熊貓,其實是傳說中“貔貅”的原型。
好吧,以賣萌為生的熊貓,在我國古代就是這么引人注目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