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人工湖邊小廣場的金絲垂柳幾根枝條被秋風折了下來,橫七豎八地躺著,幾棵金枝國槐這時候才把自己打扮地金燦燦的,緊緊裹著單衫的我走到湖邊驚跑了一大群魚兒,湖里荷花花梗好像頗有幾分禪意的挺著,湖岸的黑天鵝和綠頭鴨都把羽毛鼓起來跟個跑了氣的籃球似的蜷縮得緊緊地立著,望假山那邊的煙樹和楓樹葉子還沒有完全變色,這時,一只野鴿子從蘆葦叢上飛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 ? ? 京城的中秋就這樣溜進了日子里,然后又輕描淡寫地勾勒出了家中八月十五的印象。
? ? ? 今年很巧,國慶和中秋兩節趕一塊兒了。人啊,往往很容易在特定的環境和氛圍的包圍變化情緒,滿天煙花、車水馬龍的熱鬧市井街頭往往在過后更能給人孤獨感,而寂靜空曠的環境更能涵養智慧。遠在外地求學的這兩年來一年回一次家,這才隱約真正感受了余光中《鄉愁》里的鄉愁。
? ? ? ? 中秋時節,西北甘肅多數農村的日子是悠閑愜意的,麥子莊稼早已收割完,人們也不必趕黎明前的露水收割拉運地里的豌豆了,豌豆這類莢果果實成熟后很容易脫落,因此在農忙的五六月,人們總是趕在有潮氣的黎明時分收割豌豆。中秋時節一年的收成已定,地里最多長些包谷和土豆,就算接連吃了幾家的宴席后再去收也一點不耽誤。有些勤勞的人家在這個時節就用拖拉機把地給翻了,把莊稼茬兒都沃在了地里。
? ? ? ? 印象里父親一直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每頓飯少不了大蒜,布鞋上總是帶有泥土;母親讀的書不算多,但是和阿爺一樣很是開明,處理一些大事毫不含糊。打我記事以來,家里一直很拮據,或許正是生活的五味雜陳,讓母親這樣一位年輕時鄉里鄉外稱“穆桂英”的女人如今變成了一位只是顧得操持家務、兩鬢花白的中年婦女,每當節節令令的時候,父親卻總是變得很有文化:小年簳長面送灶爺;大年掛燈籠,大門上貼門神貼對聯,甚至在羊圈、車輛上也貼上對聯,買香買蠟買炮仗煙火;在財神爺面前獻瓜果,香爐下壓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正月十五點油燈、送火把、趕五蟲等等這些鄉土民俗文化節父親一直操辦得很是周全,在這個好多舊的鄉土文化習俗漸行漸遠的時代,不經意間又對父親起了敬意。哈哈,或許這就是一位樸實農民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 ? ? 記得有一年,中秋夜,天已涼,月半圓,母親赴新疆拾棉花還未回來,父親將一張陳舊黑亮的小方炕桌搬在院子里月光下,把盤子里盛的月餅、餅干和糖果擺上,還有白天在自家院子里摘得早熟梨與皮胎梨,香爐里點上三支香,父親將我和弟弟叫到院子里,他或許從來沒有賞過月,只是對我倆說了句:“今晚上的月亮好的很嗷”,表情簡單的跟個孩子似的,突然覺得不是唯有青春不負遠方和詩,父親的年紀也可以。
? ? ? ? 在這個閑月呢,莊子里的青壯年外出務工都還沒回來。留下來的老人或者就近務工的人們飯后閑了總會在路邊聚起來,有的靠在墻邊嘮家常,有的吧啦吧啦抽著老旱煙,有的悠閑地曬著太陽。還有啊,有的人趕上家里的幾只羊在地里放,便找個溫暖的地方打起了撲克牌,再也不用擔心因為羊群吃了人家的莊稼而挨罵了,要是遇上幾個調皮搗蛋的放羊娃,還總是會用野草燒些土豆,黑不溜秋的土豆在火灰里刨出來后在草上周周圓圓蹭幾下,就露出了被燒的黃黃硬硬的皮,面氣好的土豆皮很脆,有特殊的誘人香味,咬開后里面的瓤燙的你舌頭要不停的翻動它才好受……寫著寫著這股香味就飄來了,就看到了發小幾個被草灰弄臟的花臉和黑手,還有趕著羊群在沙壩上往回走的樣子……哈哈,我的童年??!
? ? ? 人一半活在回憶里一半活在日子里。坐在宿舍窗邊的我往外看看,天已經黑了。今天我這邊天氣突然變涼,我加了毛衣,你們那邊呢?
小記:
? ? ? 北京早晚天氣已經涼的不行,前幾日家人給阿爺過八十大壽,小姨夫發來家人拔胡蘿卜、扳玉米、摘梨的照片,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拉家常喝茶,晚上阿爺帶著生日帽笑的很喜,就突然想寫點東西。謹以此文表達在外游子對家鄉傳統節日味道的懷念。各位,中秋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