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氣雜貨店
01.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聽著莫文蔚的歌,思緒飄向了窗外。
從小一直在村莊里長大的我,從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那時候我生病了,爸爸騎著自行車帶我到鎮上的一個診所去打針,如今看來是如此近的距離,當時候的我竟然覺得自己去了好遙遠的地方。
那時候,離開自己所在的村莊,就是一次遠行,就是一次世界觀的沖擊。
02.
我的小學學校非常簡陋,一所學校加上幼兒園一共七個年級,所以只有七間教室和兩個辦公室。
小時候的我非常喜歡爬樓梯,奈何學校里根本沒有第二層,所以我總會跑去鄰居家,來來回回爬他們那十來個階梯,站在平房上面眺望四周。
登高望遠,我喜歡高處,從小就想往上爬,看更遠的地方。這一點貌似一直持續到現在,我依然喜歡高處,還喜歡遠處,卻不喜歡爬樓梯了。
03.
初中,我爸騎車送我去報名,學校又比鎮上的診所遠了一倍,和今天實習的地方來說簡直不值一提,騎自行車半小時就到了。
一路上,我不停地問爸爸還有多久,什么時候到學校。
那時候的我眼界很短,耐心也很差,好奇心卻很強。
終于,馬路上轉了一個彎,我看見了三層的高樓,最上面幾個大字:某某鎮某某中學,我激動地拽住爸爸的衣角:啊啊啊啊,我看到了那個學校,好高啊那幢樓。
村子里最高的也就兩層,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那么大那么寬的三層樓。
從此以后,我見過更高更寬的樓,卻再也沒有當初激動地那么厲害,可能是我見識越來越多了,也可能是我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淺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無數幢看不到頂部的大廈,有豪華寬敞的各種公共場所。
隨著年紀的上升,我見到了很多從來沒見過的東西,也懂得了父母沒有告訴過我的道理。
一開始很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眼睛都轉不過來,言行舉止都還散發出濃濃的小格調,讓人看了笑話。
如今獨自走進高的讓人驚嘆的大廈,我也多了一分平常心。
04.
從小就對除了教科書之外的書籍感興趣,拿在手里有一種說不出的踏實感。
村子里一個比我大幾歲的女生給了我一本厚厚的書,里面是各種語文書上沒有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讀課外書,第一次感受到沒有“朗讀并背誦全文”的壓力讀書的感受,我可以毫無雜念的去看,能看懂的會收獲很多,看不懂的依然能感受到文字的美和力量。
小村莊小鎮都是沒有書店圖書館的,哪怕高中的圖書館也只是一個虛假的擺設,三年間我只進去了半小時就被老師急著趕出來,然后緊閉大門。
今天在上海的書城里坐了幾個小時,走進孩子書籍區域,發現里面放滿了很多中國外國的名著讀本,我掃了幾眼,有很多是我現在依然沒有讀過的書。
看到爸爸帶著孩子挑選一本又一本的名著,我好生羨慕,那是我小時候從來沒有擁有過的知識的選擇和接觸,莫名有一點傷感:如果我小時候就看過這些書,會不會現在的自己是自己想象不到的優秀。
大學之前,我看過最多的課外書就是讀者和意林了,學校門口的地攤上總會擺上很多期,走過旁邊,我總會忍不住蹲下來翻一翻,然后又忍不住拿出存了好久的零花錢買一本,同桌買一本,我們兩個人交換著看。
在書城我和朋友聊天,說上海真是一個好地方,無聊的時候坐在書城里吹著空調看一整天的書,多幸福,哪里還想去看什么其他的風景呢?
我想,我終于找到了我喜歡外面世界的理由。
05.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我想看而看不完的書,有無比精彩的生活。
每走一步,都會發現昨天的自己是一個白癡,我卻喜歡這種證明,證明自己是一個白癡,就說明了走出來的必要性,就說明了走出來的正確性。
小時候我想要看更大的世界,沒有書籍,我只能借鄰居家的平房站的更高一點;
慢慢地,我想看外面的世界,只能一點一點地上學,到更遠的學校去;
現在,我想要看更大的世界,不需要爬多高的地方,不需要去更遠的地方,卻需要更寬的眼界和更大的勇氣。
外面的世界已經不能用寬度和高度來形容,而是用深度來形容。
如果我沒有去思考、去總結自己經歷過的事、看過的書,那我站在頂樓,也只是一個看風景的人。
辛苦了一周,周日下午我在宿舍睡了一覺,醒來已經八點鐘了,肚子餓的不行,自己一個人收拾到外面找點吃的。
當一碗熱騰騰的餛飩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喝了一口湯,正巧在看一篇關于遠嫁的文章,眼淚就掉了下來:是啊,我想家了,每次餓的時候就尤其想家,想念媽媽做的不好看但是量很大很好吃的飯和菜。
是啊,孤獨和饑餓的時候,我會懷疑自己走出來是不是個錯誤,是不是有一點后悔,而想到出來后見到的世界,我還是孤獨地堅持了下來。
自己選擇的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
不走出來,我永遠以為那個小小的村莊,就是整個世界,我能看到的遠方,只有鄰居家平房上所能到達的距離。
(圖片選自《花瓣網》)
END
這里是《洋氣雜貨店》,店主是準大四女同學,喜歡寫大學生相關文字。
所發內容均原創,感謝關注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