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完朋友圈后獲得100+個贊,或者是0個贊,不管別人點贊與否、評論與否,都得“禮貌”的發一句:
“謝謝大家,人太多我就不一一回復了,統一回復XXX”。
這是我看到的朋友圈,或許也是大家的朋友圈。
從6月份開始到現在,關閉了朋友圈一個多月,生活輕松了許多。一定程度告別了無用社交,不用處心積慮屏蔽一些垃圾信息,以及慎重的選擇朋友圈可見的人。輕松,愜意,甚至竊喜。有空時,整理手機里的照片,記性不好的自己看見一張張照片,卻能準確回憶起那天發生的事,那個時刻自己的心情。原來自己也有這么精彩的經歷,或者有這么多開心不開心的瞬間,沒有翻起,可能永遠也想不起;看見了,卻思緒萬干,各種情緒一涌而出,無法停卻。
照片里看見自己最好的朋友,看見最想念的人。關閉朋友圈后,除非時不時的聊天,基本無法得知他們的任何動態。朋友去了國外旅游,朋友生了小孩,同學結婚了等等,可能自己是最后一個知道的人。我的朋友不多,堅信自己不會錯過太多需要被紀念的瞬間,因為都放在心上。逐漸變得不喜歡說話,習慣了另一種生活。其實也很自私,雖然沒有follow各種生活動態,沒有點贊,沒有任何評論,但并沒有拋棄任何一位朋友。
翻遍了照片,開始在思考。為什么我們要發朋友圈,要看朋友圈?為了分享喜悅,炫耀經歷,還是“公開”神傷?(當然微商一類一律被打入冷宮)發朋友圈最重要的就是照片,有句很流行同時也很諷刺的話:拍照5分鐘,P圖2小時。P好照片,精心選擇文字,別忘了加一串表情哦!然后下一步是選擇“朋友圈可看人群”,屏蔽家人、屏蔽上司……按了發生之后,就開始了每隔幾秒看一次手機的狀態。獲得100+個贊,或者是0個贊,不管別人點贊與否/評論與否,都得發一句:“謝謝大家,太多人了我就不一一回復,統一回復XXX。”
我們對朋友,總是一對一的,為何會出現需要“統一處理”的情況?很多人說朋友圈是維系人際關系的一個組件,甚至是重要的組件。但我不認為關系需要用社交軟件來維護,朋友會多,同時會少,都是時間的選擇和共同經歷的磨礪。如果朋友真的太多,多到需要“統一處理”的時候,或許應該要開始想想了,因為沒有一份感情,是可以有統一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