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是清代袁枚的一首不起眼的小詩《苔》,貴州支教教師梁俊老師和一群來自貴州山區的小朋友,把它唱出了一種風骨,清新、細膩的曲調中蘊含了堅韌、自信的精神。老師和孩子們平靜恬淡的歌唱,卻激起了人心中那一股子追求不凡的勁兒來。
梁老師說:我也是從山里出來的,也不是最帥的那一個,也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就像潮濕的角落那些苔,人們看不見,如果被顯微鏡放大出來的,他們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每個大山的孩子就像苔一樣,雖然天生的資源不足,但是每個人其實都蘊藏這價值和生命力,老天選擇他們出生在大山,也是為了有一天他們像牡丹一樣綻放的時候,透露出更卓越和燦爛的美麗。而梁老師,則被選擇背負了這樣一個使命,來到大山,用歌唱古詩詞,來澆灌那些平凡樸實的靈魂。
此時此刻,梁老師帶著孩子們站在央視的舞臺上,當清脆的童聲唱出這首《苔》時,我們已然看見了他們生命的綻放。而我們會為此動容而留下眼淚,因為這首歌曲,也同樣唱給我們大家這些平凡的人。
我們絕大多數人,并不是生來就是金枝玉葉,不是人人都是國民老公的那種命,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平凡之路上,踏出自己的風景。就像《苔》里寫的,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即使運氣眷顧不到,我們也有青春的光彩,誰又沒有經歷過躊躇滿志,揮斥方遒的歲月呢。
可是在青春恰自來的日子里,我們要為自己做些什么,才能期待如牡丹盛放的那一刻?
看完這一期《經典詠流傳》的節目,在朋友圈里發現一個有趣的小程序,也是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只要在小程序里,輸入自己的名字,就會自動生成把名字藏于句首的對聯,當我輸入“素芳”二字后,生成了20多對,卻沒有一對讓自己最為滿意。雖然年輕時做過不少藏頭詩,卻從來沒有為自己寫過一句。于是,我決定為自己寫一寫。
我仔細琢磨了一下我的名字,每個漢字背后會蘊藏什么的深刻的含義?他們可以代表著什么樣的價值觀?
素是收斂的,而芳是宣發的,素的力量在內,而芳的力量在外,素讓自己更有定力,不屈不折,堅忍不拔。芳則到了花開最盛的時候,接下來就是凋謝和衰敗,等待著來年的綻放,但是這些芬芳的香味,化入春風雨露,滋潤下一季的生命的繁盛,芳就是來提醒自己,我來了,就是要去付出、去貢獻、去影響世界的。
最后我定稿了這樣一對詩句:素樸藏風骨,芳菲化春露。我很喜歡這個對子,配上自己的一幅手機攝影和一段輕快的音樂,制作了一個小視頻送給自己。勉勵自己,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猜當年袁枚看到墻角的青苔,留下了那首小詩,不只是為了記錄下生活的美好,詩句也寄托了本人對人生的思考,雖不身處光耀醒目之所,也同樣可以為這個世界留下一些精彩。袁枚寄情于山水,托志于小蒼山下的隨園,潛心研究詩話,中年以后不再有出仕的念頭,恐怕是終于知道自己要成為誰,要過一種什么樣的人生吧。
這就是青春恰自來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立志,尋夢,做自己。
獨自開放的墻角苔花,不只綻放自己的生命力,她被后世流傳,又被賦予不同時代不同人的解讀,她激勵了許許多多人去追求自己的志向和夢想,不論是袁枚自己,梁俊老師,還有我們。
如果沒有那次眼淚灌溉,也許還是那個懵懂小孩。
溪流匯成海,夢想成山脈,風一來花自然會開。
夢是指路牌,為你亮起來,所有黑暗為天亮鋪排。
未來一打開,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圖不可缺的那一塊。
世界是純白,涂滿夢的未來,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雁聲依舊在,年少時對白,耳邊音猶在,如風暖心懷。
梁俊老師演繹古詩,續填的現代歌詞,也很優美,你有聽到自己心底的那個夢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