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2019年3月29日)我校語文教研活動如期舉行。
本次執教的是縣級教學能手汪先會老師,她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節《作文擬題技巧》課,汪老師深諳教學之道,首先從學生上次月考的作文標題切入,拉進了學生和寫作的距離;接下來通過對考綱的解讀明確了學習目標,并通過讓學生在眾多標題中比較選擇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命題意識;經過前面兩個環節的學習,第三個總結方法環節自然水到渠成,頗有瓜熟蒂落之勢;然而僅讓學生知道方法顯然只是開始,動筆實踐才是重中之重,接下來的時間,學生們通過分組合作積極動筆,在實際訓練中把學到的方法落到了實處,整節課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本次教研活動的第二個內容,是由余富智老師給大家做的《學習歸來話教學》的專題講座。余老師在完整地傳達了本次“名師大篷車”活動內容的基礎上,對其中的關鍵內容進行了重新建構和重點分析,對涉及目前語文教學存在的核心問題進行深度挖掘,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可謂抽絲剝繭,切中肯綮,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本次活動給我們帶來以下思考,現將其總結如下,以資借鑒:
一、作文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作文專指考場作文,和平時重在真實書寫個人性靈的寫作有所區別,它受特殊場合、特殊讀者的影響,應有一定的技巧性,而且這種技巧經過某些訓練是可以掌握的;
二、課堂上學生會出現跑偏的現象,教師要能及時發現并能設法糾正;
三、王榮生教授說過好的課堂設計應是明體式定終點知學情定起點,中間再搭兩到三個臺階,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步驟宜簡不宜繁;
四、課堂的討論應在學生有了困惑通過討論能得到部分解答,也就是說學生認知參差不齊的時候才有討論的價值,問題太簡單或太難都沒有討論的價值,這警醒我們在課堂上一定要防止“為討論而討論”的不良傾向。
張遠超寫于2019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