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是用來膜拜的。而桑德伯格,則是給我們指路的。
如今,于我們有益的榜樣,早已不是站在神壇上高不可攀的天才,而是跟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困惑、有思考,并且輸出參考方法的人物。
最早了解到桑德伯格,源于微博上某姑娘推薦她的《向前一步》,她就像朋友一樣,溫和地講述著她過往的迷茫、思考的過程,還有得出的觀點。
一開始,因為這個書名散發出非常濃烈的勵志味道,多少有些猶豫,在向下翻看評論時,發現推薦人里除了眾多愛推書的大佬之外,竟然還有最愛的女導演王潮歌,于是豪不猶豫的下了單。她的品味,是品質的保證。
桑德伯格一直致力于男女平等,所以在書中,這個主題貫穿始終。因此,有可能本書會更受女性和非男權男性的歡迎,同時,也免不了會有一些根深蒂固的男權主義者對她的觀點嗤之以鼻。但是無論男女,那些生活態度和工作方式,在我看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桑德伯格有著良好的家庭出身、過人的天資與良好的教育,這些先天優勢,也許是大部分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可是她在書中提出的那些非常現實、常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借為己用。
1、往桌前坐
這么簡樸的一句話,執行起來可并不輕松。
回想一下,每次班級上課或者部門開會,最吃香的位置是哪里?是隱蔽、更偏遠的座位,還是老師或者領導的眼前。以我的觀察來看,在非付費的集會中,能偷懶的位置最吃香。就像書中說的,“她們自己選擇成為旁觀者”。
為什么呢?
因為旁觀者最輕松,不用擔心與領導對視,不用擔心被老師提問。
這種偷懶的經歷積累多了,不出意外的話,最后一定是“出落”成一個平庸之輩。選擇隱秘位置的人中,除了確實想偷懶的,還有另外一類,他們有想往前坐的意愿,最終卻并沒有往前坐的行動,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他們(包括曾經的我)患了“冒充者綜合征”—— 有能力、意愿的人,因自我懷疑而苦惱,簡言之就是不自信。
因為不自信,所以沒有安全感,對自己充滿了懷疑,并且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無法應對即將發生的情況。
像桑德伯格看上去這么耀眼的人同我們一樣,也會有這樣的困擾,在哈佛的頭一年,她過的非常艱難,甚至政治哲學課的論文她得到的是c —— 一個相當于需要留級的的成績。但是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工作的主管對她說了一句話:哈佛大學之所以錄取你是因為看中了你的品格,而不是你在學業上的潛質。
所以她用了一學期的時間來努力從c到a,可是即便達到了a,她也隨時擔心其實自己并沒有那么優秀,總被擔心抓現形。直到她聽了帕吉麥金托關于自我懷疑的演講,終于明白,其實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
于是,她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建議:假裝自信。翻譯過來就是 “ 硬著頭皮上 ”。
硬頭皮往桌前坐,硬著頭皮接受每一個有意向挑戰地任務,硬著頭皮去擔任一個看似燙手的職務。當我們把自己推出去的時候,就等于是給了自己一個最大的機會,也是最合適的時機。
回想讀這部書之前,我應該也是一個涂滿保護色的性格,空有一腔抱負想法,卻被各種擔心所牽絆。《向前一步》中提出的這個“往桌前坐”就像敲醒我的洪鐘,仿佛在對的時間,遇見了對的人一般。
從此往后,遇到每一個想做但又害怕做不好的事情,我都硬著頭皮往前沖。因為我知道,在完成這件事情的時候,哪怕完成的結果并非最優,但操作過程中的收獲和經驗都是實打實屬于自己的,無需焦慮是否完美,就如facebook公司內部海報上所寫:完成,好過完美。
2、職業生涯中的長遠夢想,以及短期目標
看到這個標題,是不是一下就想到了王健林的那一個億的小目標,雖然“震驚”了全中國,但完全沒毛病。
帕蒂塞繆勒如是說:職業生涯不是一個豎梯,而是方格架。在職業方面,我們會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改變的機會,而不是只能看著上面人的屁股,禁錮在一個單一的架子上。
桑德伯格借鑒他的說法,并給我們的職場規劃提出如此建議:要有一個長遠夢想和18個月的短期夢想。
長遠夢想并不會特別具體,它是發掘自己真正喜好和愿景的終極夢想。短期夢想,就是在方格架上面,橫向豎向攀爬的過程。
這個觀點,是諸多人重復說出的方法,看著毫無新意且足夠假大空,但其實很多秘訣就是這么簡單,就看我們自己是不是真正實踐了。就像護膚秘笈真的就是要“多喝水,早睡覺”,控制爆發的情緒就是要“深呼吸”。
短期夢想因人而異,沒有標準,但是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找尋長遠目標的方法(來自奶牛Denny)。
●先在你忙碌的生活中找出2個小時的完全空閑的時間
關掉手機,關掉電腦,關上房門,保證這一個小時沒有任何打擾。這2個小時只屬于你,和你要找到人生理想這件事。這可能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2個小時。你的生命可能在這2個小時候變得不同。如果2個小時的時間貨幣只能用來換一樣東西,那么找到我們的人生目標絕對是最值得的。
●準備幾張大的白紙,和一支筆
●在第一張白紙上的最上方中央,寫下一句話:“你這輩子活著是為了什么?”
●是的,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回答這個問題。
把你腦中閃過的第一個想法馬上寫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而且可以只是幾個字。比如說:“賺很多錢?!?/p>
●不斷地重復第4步。直到你哭出來為止
作為給大家的參考,Steve Pavlina在做這個練習的時候,花了25分鐘在第106步找到了他的最終答案。而那些讓他有一陣情感涌動的答案分別出現在在第17,39,53步。
他將這些抽出這些答案重新排列,最后在第100步到第106步答案得到了升華。想要放棄的感覺出現在第55到60步(想站起來做點其他事情,感覺極度沒有耐心等等)。
寫到第80步的時候,他休息了2分鐘,閉上眼,放松大腦,然后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這么做很有效果,在那2分鐘的休息后,他的思路和答案變得更加清楚。
這個方法科學有效,只因為它提煉出了關鍵的原理。無論你愿意用什么方法,你最終的答案一定會是一句比較長的句子,或者幾個句子的組合。這個答案在外人看來一定非常的空洞,就像那種“誰都知道,但是只有少數人真正理解的大道理”。
但是這幾句空洞的句子會對你有非常豐富而且有意義的含義–因為這是你自己用了至少一個小時的時間和精力去整理你過去所有的經歷,去思考,去判斷,去剔除,去整合,去沉淀,最終領悟出來的。
據說,找到這個痛哭的爆發點,平均出現在第224條,經歷輕松、痛苦、絞盡腦汁、痛哭過后,找尋出那個真正打動自己的事情。
3、讓你的另一半成為你的人生搭檔
這是桑德伯格在諸多演講中主張的觀點。
搭伙過日子如何最輕松?理想狀態當然是,有一個人可以無底線地寵愛或者照顧另一個人;而且,最好我們自己就是被遷就那一方。
但是現實中,良好的關系,都是在相互磨合后所建立起的一種平衡。
建立這種平衡,桑德伯格夫婦的做法是將事情一件一件處理,而不是將抱怨的情緒向對方砸去,出現困難就解決困難,遇到麻煩就解決麻煩,經過不懈地努力和無休止的討論,來完成各自的分工,因為他們明白,只有有效的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問題。
在與丈夫經歷了種種磨合過后,最后總結來看,能達到最佳狀態的方法無外乎兩種:分工和放權。
同職場一樣,只有家庭成員之間有著明確的責任與信任,才可以進行一個良性的運轉。
在文中,桑德伯格發表了一些家庭方面的態度:
●平等的關系,夫妻雙方會更快樂
●呼吁父親更多地參與到親子關系中
●如果你想要一名平等相處的伴侶,那么從一開始就要建立起平等的關系
4、“ 全能(女)人”是個神話
楊瀾在一篇文章里說:
女強人經常需要回答這種問題 —— 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的關系,因此她決定向她的男性采訪對象提出同樣的問題,不出意外,男嘉賓們聽到這個問題都會一臉驚訝。
楊瀾所講的這個事情,意在講述我們的傳統觀念 —— 男主外女主內。所以,當一位女性選擇做職場媽媽的時候,她潛意識會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可以兼顧職場與家庭的“全能女性”。
現實很殘酷,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的難題。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既完成一個全職媽媽的工作,同時又要完美地兼顧職場工作,基本上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而產生的焦慮情緒困擾了多少“全能(女)人”。
有多少職場媽媽認為自己是個失職的母親,又有多少全職媽媽認為自己的人生太多狹窄,毫無成功的自豪感。
同我們每個人一樣,桑德伯格的工作和生活,在經歷種種挑戰、調整、內疚、苦惱過后,她決定放輕松。此后,她對成功做了如下定義:成功,是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并且接受它們。
我想,桑德伯格有和光同塵的格局。
與此同時,她用相同的思路建議我們,如果學習生活中有困擾、傷心,也無需遮掩而故作堅強,她在書中坦然說:每一個人都有苦難,接受現實,并分享經歷,這種感覺實在太好了。
引用記者瑪麗柯蒂斯在《華盛頓郵報》中的話,向所有追求全能與完美的人們提個建議:男人和女人都要放下負罪感,即使時間在一分一秒的流逝。帶著你擁有的,盡可能地去努力。
5、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桑德伯格在這本書中,用她自己的親身經歷,真切的情感,來向我們展示如何解決這種痛苦。
2015年,當摯愛的丈夫不幸離世后,她又經歷了痛失摯愛的殘酷,知道了悲傷的深度。但是,她明白生活仍要繼續,就像這本書中所貫穿的精神 —— 盡可能努力,但也接受現實。
也許,我們只是智商平平的普通人,無法企及桑德伯格般的成就,但在成長中,可以吸收借鑒她的方法和態度,一點一點地來創造更好的自己。
同樣,我們也沒有辦法改變生活,無需悲傷,因為我們可以選擇過好每一個當下。
桑德伯格這位擁有智慧的女性,著作了一本努力與釋然共存的參考書,送給每個努力前行的我們,鼓勵,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