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里面分類有點復雜,有理科生,也有文學和哲學出身的孩子。有朋友會在朋友圈里感嘆,我這周必須看一部電影,都到周末了還沒來得及。有朋友卻興奮莫名,今天又看了電影了,好享受。也有朋友輕飄飄的甩一句,電影啊,那玩意兒我不感興趣。
當初讀理科很羨慕學文的朋友,泡個茶館是在學專業,旅個游也是在學專業,看個電影更是在學專業,嘻笑怒罵生活瑣事花開花落無一不是在學專業。真正來讀文了,才發現一切都是沒那么簡單的。一部電影必須看十遍以上,最好一系列的電影全找來看,還要有對比。一周可以最好能看五部電影,看完之后要有不少于三千字的影評和心得體會。對于天生喜歡看電影的我,倒也不算是酷刑,只不過,感覺也沒有當初可以通宵看完四部電影的狂熱勁兒。一件事情,從興趣到必須,性質就已經大不一樣了。三毛說過:“必須要考試的書,我從來不會讀。必須要認識的人,我就沒有興趣。”
今天微信群有人問我,《007幽靈黨》怎么樣。我回答,感覺除了畫面的震撼感木有什么感覺,隨后調侃,007太老邦女郎不夠美艷,貝魯齊身材依舊火爆樣子還是長殘了,女神終有一天還是會老去。
說到這里,突然一凜,為什么我現在這么在意一部電影給我的感受了。難得一見的閨蜜,一起見個面約個會看個電影。正如曼殊和尚說,有意思的事,就是有情的人,在一起做任何事。從什么時候起,我開始關注電影帶給我的感悟,而多過于它帶給我的感受了。這樣,看電影對我而言,已經不再是有意思的事,而是有意義的事。可能在正確的價值觀里,“有意義”是比“有意思”更高級的存在。但在生活中,我們發現,當你做有意思的事你才能感覺著你活著的美好,而有意義的事只不過是可以讓你生存下去。而有意思的人,往往也比有意義的人更面目可愛,目光清澈。
在這個人人都想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的社會,能夠安安靜靜地做有意思的事,而不再事事都想去尋求一個有意義是多么的難得啊。冬日清晨的早上,慵懶地睡個不用上鬧鈴的覺,帶著孩子,在涼涼的窗戶玻璃上,哈一口氣,和孩子一起隨心所欲地畫亂七八糟的只有娘倆才能看得懂的話,是多么沒意義的事而又是多么有意思的事。空閑出一個傍晚,和愛人一起,散散步,隨意說說話,在這個精英的時間都是寶貴,時間不用于應酬都是浪費的社會觀念中,這也貌似也是沒有什么價值的事,但是在你的回憶里,你是會記得與那些人的飯局,還是會記得某一天夕陽西下余光映在還算年輕的愛人臉上的光斕。
而某一天,我回憶起電影007幽靈黨,我會想起你,我親愛的朋友。想起我們一起看過的電影,想起我們坐在路邊小攤上八卦時神秘兮兮的可愛,想起我們談得興起哈哈大笑路人側目連忙捂嘴想保持形象。千山萬水,輾轉反側都要來陪你看場電影,我是該多么慶幸有這樣的朋友,可以一起去做那些沒有意義而有意思的事。
據說,“電影”這一中文翻譯來自《金剛經》中的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也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