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打卡”了嗎?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打卡”一詞開始流傳開來,有學英語打卡,讀書打卡,練字打卡,健身等打卡應有盡有。打卡是否是幫助自我規劃時間的一種有效方式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放假前,一個小團隊要求要進行每日讀書打卡,旨在幫助我們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同時督促大家假期閱讀。這對于每天都有閱讀習慣的我來說,感覺根本不是事兒。可是過了四五天,反饋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只堅持了三天。而且這三天感覺有點焦頭爛額,有時突然記起來該打卡了,趕緊拿起書來,粗略地翻幾頁,拍幾張照片上傳,然后加幾句評述性的話。于是,我開始感嘆,堅持每日“打卡”也非易事。

由此想起古人“打卡”的一些典故,什么“日三省”的曾子,“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的黃山谷,“不教一日閑過”的齊白石。一天24小時,為何這一段小小的時間都無法自和掌控,即使外界的監督也很難做到呢?可見,一個人的自律固然重要,他律也不可小覷。

兩年前,我意識到時光匆匆,開始規劃自己的時間,每周對自己的時間進行總結和反饋,起初落實起來也還很有成效,可慢慢地感覺時間不夠,力不從心,一周的閱讀和寫作時間都無法保證,更談不上每天的成長了。是我的規劃周期太長了嗎,是不是每天規劃好了“打卡”的內容,就沒有問題了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實,也未必是這樣。當一個人的自律能力跟不上時,對于別人敷衍,敷衍自己豈不是更容易?有時,“打卡”只是成了一個形式。讀書,只是翻閱一下,發個圖片,證明自己讀過了;練字,只是寫幾筆,證明自己寫過了。可長此以往,真的有效果嗎?我們的心里自然清楚。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當下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是不容小視的。西諺也說,雪崩到來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當下的每一次懈怠就是對夢想的褻瀆。若是等到后果來臨時再沮喪反思時,何不鼓起勇氣,振作精神,珍惜當下,用心保質保量地“打卡”,用心對待每一天。

現代科學證明,21天才可以形成和鞏固一個好習慣。如果我們的打卡才剛剛開始,那么,請你咬咬牙,堅持下來。每天問自己一句:今天,你“打卡”了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