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燕橋頭話燕來,
池深水碧映秦淮。
桃花一曲冰心共,
玉質盈香畫舫回。
5月9日,休年假,攜愛人赴華東五市游。在南京下飛機已是中午。
初到南京,心中頗有幾分激動,隔著車窗向外望去,滿城綠波滾滾,樹木蔥蘢,空氣清新如洗,天空碧藍。往來的車流,井然有序;馬路十分潔凈,尤其路邊寬闊的綠化帶上各種植被,葉片鮮綠水嫩,毫無半點灰塵蒙蔽的痕跡。倒底是緯度差異,火辣辣的陽光下已是盛夏景象,早北方半個時令。南京一直是我十分向往的地方,緣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尤其是這里燦爛的文明成果。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古稱金陵、建康、建鄴,公元229年,孫權在此建都,此后,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均建都此城。南京也是世界名城,六朝時期人口即達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與羅馬城并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六朝之后,南京仍長時間做為中國各歷史朝代政治文化中心,南宋趙構在此設過行都、明朝朱元璋始建都南京,后遷都北京后,南京設為留都、太平天國洪秀全在此設天京、中華民國也建都于此,故南京也有“十朝都會”的稱謂。
果然,一踏入這里,就被濃烈的文化氣息吸引。
我們乘座的大巴車,在秦淮河上的來燕橋停了下來,于是所有人開始步行進入夫子廟景區。旅行社安排的行程超級緊湊,在來燕橋頭僅停了不到10分鐘。然而盡管時間短暫,卻讓我得以站在橋上尋覓古老的秦淮河足跡。秦淮河是南京城的母親河,最早因秦始皇時期引淮河之水入城而得名。千百年來,十里秦淮,漿聲燈影,照耀了古都璀璨的文明,南京城被譽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城”。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的風云人物在這里留下深深的足跡。除帝王將相、王公大臣外,歷代以來的文學名家才子,特別是至今南京人耳熟能詳引以為傲的明清小說家吳承恩、吳敬梓,吳門四大才子之唐伯虎等名家名士,均以南京為生平主要居所。而伴隨著古都的繁榮,以陳圓圓、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婉等各懷絕技的“秦淮八艷”,更是秦淮文化里繞不開的話題。
“橋”在秦淮文化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南京河上的橋在六朝時期稱謂”航“或”渡“,初時均為浮航,唐朝之前,南京就有二十四航之說。站在來燕橋上看去,秦淮河并不算很寬,目測也就二十米左右,如果不是導游提起,可能一走而過了。當這座橋與秦淮河畔的一位傳奇女子聯系起來,才忽然感覺到別有一番韻味。
在來燕橋東南約200米處繁華的街巷里,有一處特殊的建筑,特殊的地方不在于它外型,而是因為它曾經的主人——李香君。這是李香君故居陳列館,是南京城中至今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青樓,又名“媚香樓”。據說來燕橋正是因為媚香樓而聞名。有詩這樣描寫來燕橋:“微云淡月惹清狂,沿岸桂華浮暗香。轉過橋頭人忽見,玉蘭燈火照羅裳?!边@里”暗香“的”香“當是語帶雙關,是為李香君之香,媚香之香,而”羅裳“之人,或許正是”李香君“??梢韵胂螽斈甑那鼗疵死钕憔33俗赖漠嬼常诖藰蛳鲁鰶],引來無數江南才子、落地書生一睹為快的情景。秦淮八艷中,個個都有精美的故事,如果說在秦淮八艷中,陳圓圓因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而流傳后事,則李香君更因孔尚任《桃花扇》譽美秦淮。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這是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描繪的秦淮河畔在當時的繁華景象。
站在來燕橋上,東望不遠處是秦淮河上聲名遠播的文德橋。據說因文德橋特定的位置正值日晷子午線上,每年家歷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后,在該橋東、西側的秦淮河上,可見水中左右各半邊月亮,“文德橋上半邊月”“秦淮分月”這一自然奇觀指的就是此處。清代文學家吳敬梓當年寓居南京時,留詩一首:“天涯羈旅客,此夜共嬋娟,底事秦淮水,不為人月圓”??釔勖髟碌脑娤衫畎?,閑游文德橋賞月,見銀輝瀉池,月亮掉在水里,便醉意朦朧地跳下橋去,欣然張開雙臂撈月,無料水中月亮被剖成了兩半,留下千古佳話??上淼牟皇菚r候這樣的奇觀無從看到。
一座歷史名都,因其特有的文化而聞名,古都舊貌或許在歲月長河的沖刷中暗淡了燈光艷影,往日的鉛華隨風漂散,但是從其留傳下來的歷史文化中,卻依然能夠尋覓到當年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