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生著。有人說他是20世紀上半葉的心理學思想史上是僅次于弗洛伊德的二號人物,1915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走上巔峰以后就開始走下坡路,因為桃色事件而被迫離開心理學研究。
套路并不復雜,華生和他的研究生兼助手羅莎莉·雷納陷入婚外戀,后來和妻子瑪麗離婚并娶了雷納。我覺得男人除了動物性本能之外,并不需要找個女人交配,而婚姻則純粹是社會性的產(chǎn)物,不符合于動物天性,軌道不合理,那出軌豈不是在所難免?說到底就是人類個體壓抑部分天性換取整個社會的相對平穩(wěn)?
昨天李兄提出來一個邏輯,可否是二男二女或者三男三女的組合在一起生活?我不知道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會不會穩(wěn)固,一個老婆要看厭倦,兩個三個老婆能否常看常新?
至于娶過幾任老婆并能不影響華生在心理學上的地位,他完全否定本能或遺傳的作用,認為學習就是以一種刺激替代另一種刺激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如今心理學界好像并不認可這樣的說法,但是他一直強調(diào)通過科學實驗的方法來得出結論,而不是形而上的冥想非常好。
平心而論,我對科學家們很是佩服,佩服他們的膽大心細殘酷。什么小白鼠、小猴子、小貓小狗統(tǒng)統(tǒng)拿來做實驗,如果說只是走個迷宮之類也就罷了,很多殘忍血腥需要動手術的實驗也要去實驗,這就看著不寒而栗。
研究動物還只是起步階段,人和動物畢竟還不一樣,要了解人必須研究人,研究嬰兒就被提上日程。無論華生還是佛洛依德,都對幼年的經(jīng)驗十分看重,弗洛伊德更是將很多問題指向童年的遺留,進化的未完成。我淺薄的理解是,幼年時期就像下象棋的開局階段,比較容易有套路可循,哪個嬰兒生下來不是胖乎乎的惹人喜愛,誰能想到幾十年后有嬰兒居然變得卑鄙、陰暗、乖張。
說起動手術就想起我學醫(yī)的表妹,據(jù)說她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手持利刃在肉身上劃拉,這要換做是我一定手抖腳抽筋,難保不是夏侯杰第二,怎么都難以將人肉當成家畜肉來處理,雖然都屬于紅肉范疇。這時想起來小時候過年,我舅媽(表妹她媽)做年夜飯,笑著對我們說,大鯉魚在下鍋時候還會動。而表妹她爺(我外公),手刃無數(shù)家畜家禽,結果到我這不要說吃家禽,連碰一下也覺得不可接受。
很多“心狠手辣”之人的成因,都可以在幼年找到蛛絲馬跡,比如我表妹,比如華生。缺失的東西,會在另外的地方找回來,具體不再展開。
華生因他的研究對象為幼兒受到一定阻力,哪怕現(xiàn)在在網(wǎng)上搜索小阿爾伯特實驗,仍能看到網(wǎng)友們謾罵聲一片。或許沒有犧牲就沒有科學吧,前進的同時就伴隨著犧牲,原本就有先天疾病的倒楣娃小阿爾伯特先入了地獄,在五歲那年永遠離開了這個他還并不了解的世界。中國有俗話,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做社工時候就會面對一些倫理困境,兩難的選擇,當每條路都像絕路的時候怎么處理?比如琴是名癮君子,未婚先孕,此時如果把娃生下來,因為是在吸毒期間懷的娃,娃可能一生下來就是殘疾,對娃不公平。如果墮胎,孩子生命權被剝奪,一個生命被毀在搖籃,對娃也不公平,這時該如何進行選擇?
我只能想到:案主自決,社工不是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