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是自己和自己討論分別用什么姿勢使用微信,微博,QQ)
我明顯是一個沒有手機也能活下去,但肯定會過著很難受的人。
我手機里裝過很多的社交平臺應用,但不斷刪減下,只留下了最常用的幾個。其中,又主要以騰訊和新浪為主。雖然我很少在這些平臺上發關于自己的動態,但我卻經常利用這些平臺來接收身邊的和外界的各種信息。
所以,總體而言,關于社交平臺的使用管理,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信息獲取,信息輸出。然后在常用的幾個平臺上進行定位。
比如騰訊的QQ是我使用最頻繁的應用,也沒辦法刪除。因為很多必要的聯系和交流都需要靠此應用進行。而且因為這個平臺上熟人最多,實際上它也承擔了通訊錄的功用。
在信息獲取上QQ主要是提供了家人朋友的動態。所以信息輸出可以定義為記錄生活,發布生活動態。
但是,有一個矛盾的地方就是,在很多方面,QQ和微信在很多功用上是重合的。同樣的一條動態,我應該發在哪里,難不成兩個地方都發一遍?(確實是有很多人這樣干?。?/p>
我決定以社交關系網絡的不同來區分三者:
微信對于關系網絡的定位,是熟人社交。這個從只能看見共同好友的評論就可以看出。信息的獲取篩選主要在于好友的篩選,既然定位是熟人社交,那么自然是非熟人不加。如此,微信的信息輸出,可以定位為對生活的動態記錄。并且僅熟人可見,這樣私人化的信息傳播范圍有限,也比較有針對性。
QQ的關系網絡,是公開社交。QQ的用戶最廣泛,用戶基礎也比較穩定,幾乎每一個你認識的人都會有一個用或不用的QQ帳號。用來作為交流平臺最為合適不過。這么一個你全部認識但是又不是很熟的空間,可以用來進行生活狀態的更新。既然是狀態,那便是實時的,是心情,是想法,甚至是一篇文章一首歌的分享,是隨時都可以刪個精光也不心疼的。與微信中的記錄生活動態相比,QQ的定位是用來分享狀態。
微博上的關系網絡,是關注與被關注的關系,是一對多,多對一的關系。在信息流通上以陌生人社交為主。這對于你來說,最適合進行思想總結和觀點輸出,因為這里沒有人會給你提前貼好各種標簽,你也不需要過于在意其他的人的眼光,這里是最合適的信息輸出平臺。而且,由于關系網絡大部分是由陌生人構成,所以娛樂化也的成本比較低,效果也比較強,可以更新很多沒有什么意義但是娛樂性比較強的內容。
簡單整理:微信上熟人社交,記錄生活動態,史官。QQ上關系社交,分享生活狀態,段子手。微博上陌生人社交,思想總結觀念輸出,評論家。
那么還有問題,如何保證圈子的純粹性呢。
交流上QQ和微信都有分組,信息輸出上也可以設定權限,但為什么朋友圈和空間都沒有分組功能呢?!
至于微博,一個小號用來加好友就是了。
寫了這么多,無非是鍛煉一下自己思考問題的問題罷了。